北京天坛公园(北京天坛)
大家好,我是小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北京天坛公园,北京天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2、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3、 [编辑本段]【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4、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5、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6、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 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7、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8、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9、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10、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
11、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12、 圜丘坛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
13、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
14、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
15、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
16、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17、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18、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
19、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
20、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21、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
22、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
23、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
24、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
25、有东西配庑各5间。
26、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
27、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28、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
29、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30、 祈谷坛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31、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32、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33、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
34、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
35、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36、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
37、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38、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
39、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
40、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
41、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
42、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43、 斋宫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
44、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
45、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
46、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
47、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
48、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
49、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
50、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
51、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
52、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
53、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
54、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55、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56、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
57、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
58、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
59、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