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消化科知识:什么是麦胶性肠病
目前关于到医学消化科知识:什么是麦胶性肠病这一类的信息是很多小伙伴们都非常关心的,很多人也是经常在搜索关于医学消化科知识:什么是麦胶性肠病方面的信息,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此类的信息,小编就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一 概述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病率在增高。
二 病因本病与进食麦粉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证实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发病原因是遗传、免疫和麦胶饮食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病患者对含麦胶(俗称面筋)的麦粉食物异常敏感,大麦、小麦、黑麦、燕麦中的麦胶可被乙醇分解为麦胶蛋白(即麦素gliadin),其可能为本病的致病因素。正常人小肠黏膜细胞内有多肽分解酶,可将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性乳糜泻病人,肠黏膜细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病。
三 临床表现1.腹泻、腹痛
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者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样,常漂浮于水面,多具恶臭。每日大便次数从数次至十余次;少数早期或轻型病例可无腹泻,甚至可有便秘。腹痛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出现。腹部可有轻度压痛。有些病例有明显腹胀、恶心和呕吐。
2.体重减轻、倦怠,消瘦、乏力
主要因蛋白质、脂肪等吸收障碍,脱水、缺钾、食欲不振。严重病例可呈恶病质。
3.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致手足搐搦、感觉异常、骨质疏松、骨软化并可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出血倾向。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口炎、脚气病、糙皮病样色素沉着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角膜干燥、夜盲等。半数以上病人有贫血,并伴有凹甲。少数病人可有肌肉压痛及杵状指(趾)。
4.水肿、发热和夜尿
水肿常见,发热多因伴发感染所致。发病期夜尿量多,可有IgA肾病、不育症等。
四 检查1.血液检查
多数为大红细胞性贫血,亦有正常红细胞性或混合性贫血。血清钾、钙、钠、镁均可降低。血浆白蛋白、胆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严重病例的血清叶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2.粪脂定量测定和脂肪吸收试验
一般采用Vandekamer测定法。粪脂定量试验方法简便,绝大多数的脂肪泻病人可据此作出诊断,但不够灵敏。脂肪吸收试验能精确地反映脂肪吸收状况。
3.131碘-甘油三酯及131碘-油酸吸收试验
粪便131碘-甘油三酯排出率>5%,或131碘-油酸>3%,均提示脂质吸收不良。本试验方法简便,但准确性不如粪脂化学测定法。
4.血清胡萝卜素浓度测定
为有价值的筛选试验,正常值大于100IU/dl。在小肠疾患引起的吸收不良时常低于正常,胰源性消化不良时正常或轻度降低。在营养不良,摄食不足、高热或某些肝病时亦可减少。
5.其他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水溶性物质如木糖、葡萄糖、乳糖、叶酸可用于测定上段小肠吸收功能。在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有典型的减损,而在胰源性或其继发性脂肪泻时可正常。
6.胰腺功能试验
在慢性胰腺炎、胰癌和胰囊肿性纤维化时,均可显示异常,以助胰源性吸收不良的诊断。
7.胃肠X线检查
小肠常有功能性改变,多见于空肠中段及远端,主要表现为肠腔扩大,积液和钡剂沉积;肠曲分节呈雪片状分布现象;黏膜皱襞增粗或肠壁平滑呈“腊管”征;钡剂通过时间延缓等。胃肠X线检查还可除外胃肠道其他器质性病变。
8.内镜检查
可作直视下活检,提高了小肠病变的诊断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目抽吸活检术。结肠镜有时可通过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病变。
正常小肠黏膜的外观与十二指肠黏膜相似,上段空肠黏膜为环形皱襞,黏膜表面呈绒毛状,往下至回肠末端皱襞渐减少几乎消失,绒毛短钝。小肠吸收不良时,黏膜基本特征是绒毛变短、增粗、倒伏及剥脱等萎缩表现。
此外,醇溶麦胶蛋白抗体、肌内膜蛋白和网状蛋白的IgA抗体检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五 诊断对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存在。根据粪脂、胃肠X线检查,各项小肠吸收试验醇溶麦胶蛋白等抗体测定,内镜以及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可初步作出诊断。
六 鉴别诊断应与其他肠道器质性疾病、胰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加以鉴别。
七 治疗确定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替补疗法,以饮食疗法最为重要。
1.饮食治疗
避免食用含麦胶饮食(如各种麦类),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原则上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2.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补充各种维生素A、B族、C、D、K及叶酸。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人体白蛋白或输血。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危重病例可静脉滴注ACTH,或可口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无效者可用环孢素,有时能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常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