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行情 >

林徽因的深夜里听到的乐声 林徽因现代诗歌《深夜里听到乐声》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林徽因的深夜里听到的乐声,林徽因现代诗歌《深夜里听到乐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林徽因的深夜里听到的乐声,林徽因现代诗歌《深夜里听到乐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深夜里听到乐声》是林徽因1931年9月作的一首诗,属于现代诗。诗以真挚、细密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爱的隐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怅跃然纸上。下面是其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诗歌赏析:

  寂静的深夜里,突然飘来一阵悲切的琴声……诗一开头就以清幽、哀婉的抒情吸引住了读者。从“轻弹着”“稠密的悲思”和“静听着”“颊边泛上了红”的细腻描写中暗示着弹琴者和听琴者之间隐密的感情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又从琴的悲音中联想到他们之间的不幸。诗的后三节写“我”的独白,其中蕴藏了非常曲折的心态。“我”最清楚琴声中所表达的情愫。但却默然无言以答。因为命运是那样作弄人,美丽的想像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幼稚、脆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不过是月老的祝愿罢了,而生命的排列组合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自身规律。除了静听那凄凉的琴声,“我”还能说什么呢?作为昔日的一对情人,如今现实已把“我”和“你”分开。恋情虽时时浮上心头,也只能借助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简介诗以真挚、细密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爱的隐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怅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