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高糖饮食可能有助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2022年1月5日整理发布: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使用小鼠模型证明,青春期摄入大量蔗糖是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行为表型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
考虑到全球单糖消费量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于 1995 年发布了解决有关体重增加和龋齿发展问题的指南。
仅高糖摄入量就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和肾病。
然而,关于青春期高糖摄入对未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很少。
青少年每日从单糖摄入的热量高于观察到的其他年龄组(约占每日总热量摄入量的 20%)。
大多数慢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是在 30 岁之前通过多种遗传和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摄入的糖分比同龄健康人多出大约两倍,而摄入更多蔗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此外,在自我报告软饮料消费量最高的青少年中,精神困扰、多动症和行为障碍的几率最高。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但仍无法证明过量摄入糖会导致易感个体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这项新研究中,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的 Haruo Okado 博士及其同事通过创造具有精神病相关表型的小鼠来解决这个问题,以确定青春期过量摄入蔗糖是否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新环境风险因素。
“作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我们选择了乙二醛酶-1 (GLO1) 和精神分裂症基因中断(DISC1),”他们解释说。
“通过将杂合子小鼠与青春期摄入过多糖分的环境因素相结合,我们成功地创建了一种新的小鼠模型,该模型表现出各种类似精神障碍的症状,包括感觉运动门控功能下降、工作记忆下降、多动症、伽马带异常脑电图中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这表明青春期过量摄入单糖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
“此外,通过分析这种模型小鼠,我们旨在确定发展为精神障碍的新表型和机制,”他们补充道。
作者证明,青春期摄入大量蔗糖是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行为表型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
这些行为表型包括感觉门控受损、小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和工作记忆功能障碍、多动症以及基础和刺激诱发的纹状体多巴胺释放增加。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他们的小鼠模型和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纤维蛋白的内皮积聚(血管病)。
他们还观察到,在小鼠模型中,从血浆进入脑实质的葡萄糖摄入量受损。
“慢性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阻止了毛细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沉积,改善了葡萄糖转运,并逆转了小鼠的几种行为表型,这表明血管病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重要致病事件,”他们说。
该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