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 教育动态 >

浙江杭州朝晖小学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导读 中国教育在基础领域表现出来的高成效、低兴趣值得深思。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既保持了教育的扎实有效,又催生创新力和发散思维,促进独特个

中国教育在基础领域表现出来的“高成效、低兴趣”值得深思。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既保持了教育的扎实有效,又催生创新力和发散思维,促进独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家到校,都很痛心。自从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学习任务也繁重了起来。作为父母,我们一边心疼,一边却施加压力。每次考试之后,便关注成绩排名,以此来判定他的努力程度。我们替他安排了除学习之外的所有生活。我们在用这样的方式逼迫自己相信,挤压出来的时间,投入下去的精力,会以孩子成绩的进步为成果。

到了学校,教室内外,有许多课堂的游离者、孤独者,被隔离在主流学习群体之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科内容的增加,这类人群也在不断增加。作为教师,一边心疼,一边也无数次寻求变革,渴望释放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自由生长的通道。

穿梭于这样的两个世界,作为教育人,深感教育之悲悯,内心似乎正被撕裂。

中国教育在基础领域表现出来的“高成效、低兴趣”值得深思,这些分数的获得,证明了基础教育的扎实性。但同时,也令人感到疼痛,它是以“牺牲原创力、发散思维和独特个性为代价的”。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既保持了教育的扎实有效,又催生了原创力、发散思维、独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为这样一个教育之梦,浙江杭州萧山区朝晖小学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怎样的发展通道?

2016年春季开学,朝晖小学的校园便掀起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争辩:小学能不能推行分层教学?

反对的声音很尖锐。老师说,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安排在不同的教室,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对后进的孩子造成心灵伤害。这是制造教育不公。再说,朝晖小学这样一所普通校,名师不多,学术资源不足,家长资源也一般,如何做得了分层教学啊?

赞成的观点同样鲜明。学生本身就存在差异化,不同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决定了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中,一定会展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效。随着学科内容的扩展、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年级的递升,分化更加明显。

分层教学,正是两年多年前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时代注视,是教学发展到个性化时代的必然变革,是教师义无反顾要追求的教学实践。

观点分歧,争执不下,谁也无法说服谁。

梳理分歧,还是能找到共识:教育一定需要变革。

的确,我们的担心源于对未来的不可预知。但如果不变,我们根本不知道究竟会遇到什么。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和考量——如何变革,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各方诉求?

分层教学,高中和初中正在逐步实行,从理论上是成立的。对于小学来说,方向是清楚的,但是需要谨慎地实施。

我们挑选了四年级的科学课,课时是每周两节。

学校反复征求了四年级学生父母、课任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对四年级孩子做了学力评估和分班选择。同时,打破了原来班级的组建,把232名学生分成了三个维度、7个班级,统一了科学课上课的时间。

2016年3月21日,《油菜花开了》由7位教师同时进入到班级中,面对7个班级、3批不同的学生授课。这对于每一个科学教师来讲,都是一次真正的学科教学革命。

一开始,几乎所有教师,都是带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课程的进程无法预设,也无法把控,那种靠优秀的学生推进课程进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变得不堪一击。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依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备课?如何根据不同的课程生态授课?

老师们开始研究合理科学的评估、设计维度不一的作业、制定实施课堂评价、跨越班级的个别辅导……等等。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分析,讨论,任务前所未有,思考异常深入,争论空前激烈。

学生变了。他们从原先那个熟悉的教室环境中走出来,面对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他们不再担心自己“学不够”或者“学不了”,不用再“无地自容”,课堂学习的进程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他们有了更多课堂的安全感和从容感。

教师的变化更明显,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师的成长机制,以倒逼的方式改变教师的学科思维,颠覆和瓦解了多年以来的从教经验和方法。它促使每一位执教的教师,不断地认识学生特质,强化专业素养,增进课堂意识。

随着改革的推进,新的争论又出现了——学习程度最低的班级,没有了榜样、没有了参照,会不会以群体的形式进一步拉开与优等生的距离?

这是一个观点多样、认知沸腾的时代。基于不同的逻辑起点和思维角度,对同一事件所形成的认知似乎都是正确的,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追求出发,找到支持或者反对的若干依据。

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向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写信求助。在得到他的肯定和建议之后,今年9月开学后,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英语学科的分层教学。

于是,就出现了更加多样的班级组合情况。不同孩子,两个学科,他们的学力并不一致。每一个孩子都处于科学和英语的不同维度的班级里。交叉之后,出现了更有价值的现象:比如两门学科都优秀的学生,一门学科优秀、一门学科很弱的学生,等等。

这次分班,我们依然听取了父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尤其是父母的意见。可以这样说,当父母真正懂得了学校是在为每一个不同学力的孩子构建最适合的学习路径的教育行动时,他们远比我们所预想的更加宽容和明智。

我们也调整了班级和教师编排,全年级六个班形成两个组合。把临近的3个班重组,由3位教师同时授课,教师在这个年级里要承担两个相同维度班级的教学任务,一堂课上两次,他们的备课、授课、作业、评价也根据着不同的学生做出了教学的变化。这样更容易操作,也更有了经验。

分层教学还在行进中,目前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此次改革是否成功。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变了,教师变了,学生变了。

校园里不断涌现许多个性彰显、特质鲜明的孩子,他们在某门学科、某个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校园的存在感。以学生小王为例,他在科学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操作和实践力,从分层之初的最低学力,一学期之后,一跃成为了科学的优秀学生,他的脸上,开始洋溢出由内而外的自信。

全面发展的卓越学生必定是少数的,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禀赋,创造支持他们生长的土壤,建立支持他们发展的“支架”。在这样一场不断重构学校基因的教学变革中,朝晖小学建立了一种新的课堂语境和教师发展语境,重新认识在今天课堂中生长的孩子,改变和颠覆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重建教学技术和经验,支持基于自身基础的个性化阅读。

这是学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教育的问题,最后一定归结在人性和哲学上。基于顺应人性发展和遵循教育原则的立场,任何一所学校的变革,必定有自己的路径、技术和工具,目的一定在于找寻教育的方向,唤醒学校生长的动力。

朝晖之变,正是以这样的构想,在全纳和特殊、个性与共性、统一与多样等多对矛盾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为每一个具有不同天赋的孩子提供一种生长的土地、阳光和雨水,滋养生命生长。(作者倪鉴系浙江杭州萧山区朝晖小学校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