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 学校转型破立之术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成为新风向标。11月23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基础教育一线的300余名校长参会。会议聚焦“教育质量与基础教育”,探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构建等话题。会上,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近10年研究实践成果汇报成为一大亮点。来自常州和上海的几名校长分享了各自学校在“新基础教育”理论底色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班级建设变革、领导与管理变革成果,打开了一扇透视中小学学校整体转型的新窗口。
打破考试节律,设计四季活动
不同阶段的校园生活体验,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具有不同的成长意义,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我校在校园生活的探索实践中,尝试打破以“考试周期”为线索的校园生活节律,形成以儿童真实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为基础,突出儿童成长的全生活节律的四季活动,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校园生活、地方特色等与儿童成长相融,整体综合地设计并形成学校四季活动序列,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与学科知识建构的融合共生。
当下学生校园生活及活动,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总体缺乏整体感,活动的关联性不清晰,与当下儿童生活、民俗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多元因素的综合融通性不足,缺乏独特性,还有更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基于此,我校以“四季活动”整体设计为载体,实现师生校园生活转型,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把“四季”“文化”“生活”等元素,融入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沉浸于丰富的校园生活中,逐步有意识地发展。
在学期节律活动中,我校把握学期生活的三个主要节点,即期初入学、期中转换、期末总结。期初阶段,突出学生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期待、规划,营造良好的学生心理氛围,实现学期学习生活的适应与衔接。如一年级的入学“游戏周”,帮助新入学的孩子认识小伙伴、认识新校园、了解班级、认识学科,慢慢适应小学生活。这些活动素材来源于本学期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在体验中,激发起对新学期学习的兴趣。在期中阶段,突出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调整学习生活的节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放松、调整与学习。如带领孩子们开展露营活动、田间劳作、篝火晚会等,让他们沉浸于自然的洗礼中。在期末回顾阶段,开展学业成就展评活动,让每一位孩子回顾并分享一个学期的成长体会;开展创造本领展示活动,通过“新能源研究”“航空航天研究”“童话剧”等活动,让孩子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展望成长愿景活动,自订假期生活计划,提升自主规划能力。
在自然节气活动中,我校以季节为纵向线索,依托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将其与学科相关内容统整,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统整,形成融生命、艺术、科学、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学习活动主题。学生活动中,将民俗文化、地方环境、地方特色等引入,突出表现季节蕴含的成长力量。如“寒露”节气活动,我校开展美食品尝冷餐会、农具变迁研究会、品茶吟诵诗歌会、登高望远远足会等活动,学生在节气体验中,感受到满满的收获喜悦。
在人文节庆活动中,我校挖掘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的文化意蕴,植入社会文化视角,文化庆典的活动,突出“人与社会”的相融、相吸。如在重阳节活动中,我校从整体层面设计了“感恩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突出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又如元宵节庆祝活动,设计突出“快乐”主题,体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元宵节的味道。这些活动内容,注重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参与校园活动的孩子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成长。(作者李伟平,系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蒋敏杰,系学校教导主任)
研修扎根基层,管理赢在中层
2006年7月我校启动“赢在中层”管理者研修,2016年4月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第七次会议在深圳举行“赢在中层”专题交流,10年时间,我校“赢在中层”管理理念已由一所学校的项目选择升华为一个团队的共同信念。
最初的“赢在中层”,源于我校管理层在困境中的选择。我到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上任后不久,副校长、课程部长和教科室主任先后调往新单位任职,中层以上领导团队中近70%的成员是新上岗和换新岗的。面对核心岗位频繁调整和中层队伍未培训先上岗的现状,我校将如何承担起领导转型变革的责任与使命?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指出“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双重指向:一是指向领导与管理层本身的重建,一是指向对学校变革的领导与管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领导者和改革者的角色,也同样承担着领导和管理研究性变革实践的重要责任。于是,“赢在中层”作为我校领导团队自培、自育的研修项目孕育而生,并在实施中因势而变、应变而新。
我们以“主题研修”和“管理变革”为实施载体,通过两者之间的交互共生,让主题研究有效解决管理变革中的问题,让管理变革不断孕育主题研修的内需,提升对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促进个体与团队的双专业发展。
暑期集中研修,聚焦分析学校发展性问题。第一阶段的研修围绕节点事件展开,如2006年针对中评的整体策划,2007年针对冲刺的策略创新,2008年针对结题的精品梳理等,均在学习研究、问题诊断—项目策划、形成方案—交流分享、创新完善中形成。2009年,我校以“五个一”(一份报告、一张光盘、一套丛书、一套纪念册、一次报告会)整体呈现了成事成人的转型之美。在此过程中,我校对于学校转型形成了清晰和清醒的认识:一是对“扎根”的清晰认识,即如何使根系向着更深、更广的范围生长;二是对“成型”的清醒认识,即领导团队如何成为拥有自主扎根气质、又有自觉变革精神的“大树”?
于是,第二阶段的研修对象从中层扩大到了基层,并增加了校长主题报告。2011年,我校走上多种模式集团办学的发展轨道。于是,第三阶段的暑期研修面向集团成员校新基层、直面集团办学的机制创新、研究成果的聚合释放。集团内,我校创新“纵向条线贯通、横向校区切块、执行校长校区轮岗、分管校长年级蹲点”的一体化管理机制,通过“骨干教师先试水、能者为师添活水、全员参与齐涉水”,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逐步深入到集团成员学校中。
例会分散研修,定向突破生成性问题。如果说暑期集中研修是“赢在中层”研修项目的“节点式”印记,那么,每周例会则是该项目的“日常化”表达。从布置工作到管理研修,是行政例会价值功能从“成事”到“成人”的重大转型。
最初的“三段式”主题例会,虽然强化了各领域的顶层设计,但在落实时却往往遭遇来自一线的具体问题而不得不临时调整。于是,我校变“三段式”为“三元式”,开学初由中层根据分管领域的工作需要自主申报例会主题并邀请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共同参与。
进入集团办学轨道后,各种新问题接踵而至。我校转换视角,于2012年启动“管理微课题”,期待以解决集团办学的新问题为载体,加速领导团队的双专业发展。从“三段式”到“三微式”,不仅是研修形式和内容的改版,而且是领导团队“把管理当专业做”的专业觉醒和自我突破。(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设立自育“符号”,创生班级文化
我校是上海市闵行区最西南城郊接合部的一所较大型公办初级中学。十年前,面临二次并校、骨干缺失、生源流失等重重困难、困惑与困境,学校抓住机遇,选择加入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扎根学校传统,依托现实基础,创生了“砺志健体,自育自强”的学校新文化,其核心就是自育精神。十年来,我校的自育文化建设,逐渐落地生根,从而渗透滋养师生的生命成长。
形成自育文化活动系列,丰富学生生活经历、精神体验。我校孩子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相对而言,孩子们的阅读环境不良,活动体验较少,视野不宽广,自信心也不足,他们更需要丰富、全新的学习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整合、梳理各类活动形成了校园四大自育文化活动系列:每年4月至6月的“科艺开启智慧人生”的科技艺术节系列活动,7、8月的“奉献成就美好人生”的社区志愿实践系列活动,9月至10月的“运动奠基幸福人生”体育节系列活动,11月至次年3月的“阅读点亮自育人生”读书节系列活动等。在活动中,注重养成学生自主策划、主动参与、自觉反思总结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在校园里被人倾听,得到尊重,想法能变成现实,由此产生对自己潜能价值的信心,每一次活动就成为了一次自育的过程。
专辟时间,开设自育课堂,满足学生多元的成长需求。每周一下午的社团时间,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小荷文学社、星光剧社、千丝画坊、武林风等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40多个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学生们不仅能自主选团、也能自主组团,很多精品社团逐渐成长,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每天午间“悦读30分”阅读时间,将图书馆阅读迁移,建在班、建在队、建在办公室。家中很少有报纸、藏书的学生也能和教师一起读书、读报、读刊,阅天地人事,观世界精彩。
建设自育班级文化,还班主任自主创造空间,形成班级个性生态。我校以“自育集体、个性班级”为载体开展自育班级文化建设,还班主任自主创造空间,鼓励班主任创造独特的教育智慧,形成健康向上、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让班级真正充满成长的气息,由此促成班主任队伍内生力量的形成。以九(4)班“向阳花”班级为例,建班之初,班主任便对学生状况作深入调研分析,根据学生基础参差,自我认同度不高,但朴素、热情的特点,寻找“向阳花”作为班级的标志物,温暖人心、凝聚人心、发展人心。几年的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挖掘丰富向阳花的意象和内涵,引导学生培育“向阳花般善于吸收的学习精神、勇于面对的阳光心态、乐于回报的感恩奉献精神”。
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应该而且可以去建设基于校本的、指向未来基于发展需求的、体现“成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进而去孕育独特的生命世界、文化世界和教育世界。(作者系上海市闵行第四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