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 教育动态 >

风口上的智能机器人 彷徨下的晋级之路

导读 ​回顾2017年,虽然科技领域整体迎来了大爆发,但最受瞩目的仍是高歌猛进的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硬件化的集大成者,应用型机器

​回顾2017年,虽然科技领域整体迎来了大爆发,但最受瞩目的仍是高歌猛进的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硬件化的集大成者,应用型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激流勇进,从教育到商用,多场景布局,行业背后又有怎样的商业逻辑?回顾2017年,虽然科技领域整体迎来了大爆发,但是毫无疑问最受瞩目的仍是高歌猛进的人工智能。在技术突破、市场升温与政策落地的多重推动下,资本力量纷纷涌入人工智能领域,全球各大科技企业更是持续加大投入,竞相加强全面布局,2017年的人工智能在光环之下,无比耀眼。

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硬件化的集大成者,应用型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激流勇进,从教育到商用,多场景布局,如火如荼的行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呢?

智能机器人:与其说是拼杀人工智能不如说是考验机械化能力

就像每个热门行业一样,泥沙俱下,势必良莠不齐,滥竽充数者多如牛毛。

对于初创型公司而言,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比其他领域更容易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当下处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融合,机器人纯正的概念和纯粹的概念炒作都是满天飞,一个踏踏实实做实业的机器人,和一个做输送带的被冠以机器人的涨幅竟然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一斑。

具体来讲,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主要的问题是:拼装化严重,拿来主义式创新。

人工智能机器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软件,也就是AI系统,这一部分的交互方式主要是语音与图片交互。对于很多凑风口的公司来说,自己并没有独立开发语音识别的能力,这时,一般都会引用科大讯飞等专门的语音识别公司的技术。

不像智能音箱行业,音箱工业技术要求并不高。而机器人行业硬件水平要求极高。硬件部分,中国智能机器人热潮背后存在着上游高端材料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较大“短板”的掣肘。智能机器人制造极为复杂,从一个小轴承、螺丝钉制造到高端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算法开发,都需要长期一点一滴的技术和产业积累。

在笔者看来:“未来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继续推动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孕育出国际顶尖的制造业企业。”

人工智能机器人硬件部分一点都不简单,比如手指自动化,像人一样去抓取物品,这一点技术难度极高,人工智能机器人如果做不到手指关节的自动化,那么便很难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只能算是自嗨的玩具。

短时间内,中国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归根结底还是工业化水平的落后,国内硬件工程师严重缺位,国内方面,软件工程师数量庞大,到了硬件方面跟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制造国相比,存在着不小差距。

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方面,靠拿来主义,各企业间比拼的意义并不大,不少企业都来至于一家公司的技术,最后比拼的还是机器人的智造能力。

如火如荼的智能机器人行业,与其说是拼杀人工智能不如说是考验企业的机械化能力,智造水平。

教育机器人暗流涌动:政策天花板引导行业走向

智能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主要是两个行业,一是教育市场,另一是商用领域

目前来讲,,这一部分,我们来分析教育场景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根据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在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了约有7600家机器人教育机构,最近5年增长了近15倍。在今年,这个数字只会自增不减。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将创新二字作为重头戏,机器人教育开始逐渐走进中小学、少年宫。同时《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通用竞赛规则》正式颁布,各种关于机器人的竞赛有了法规背书,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早在笔者上小学之际,也就是90年代末期,国家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如今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很多一二线城市,课外艺术辅导班,先进化的高科技教材也先后走进了课堂,素质教育时代全面到来,这位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在教育场景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在教育生根发芽,一方面是迎合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机器人要想全面爆发,还需跟教育彻底挂钩

,也就是说,机器人大赛的成绩能跟应试教育挂钩。最近,教育部下发新规定,将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做出调整,只留下了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两个类别,各种机器人比赛的含金量又进一步上升。

这样一来,不少家长开始奔着竞赛、特长、加分等等关键词为孩子报机器人班,最终导致家长对K12科技教育的热情大大高于高校生对科技竞赛的参与热情。机器人教育正在像曾经的奥数一样蓬勃发展。

在国内,高举编程机器人大旗的有优必选的Jimu机器人,Makeblock等。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这一场景落地上,智能机器人同样面临着尴尬处境,机器人要想跟应试教育挂钩,最有可能作为考核依据的应该是编程方面,机器人组装或者机器人大赛不行。如果是比编程能力,那么其实质跟机器人并不直接相关,又回到了软件部分。

另外,智能机器人在教育场景落地,政策依赖性过高,如果不跟升学考试挂钩,很难有大的起色,只能沦为打着教学幌子的玩具。届时只能如流星一般,烜赫一时,很快便要陨落,整个教育机器人行业都将进入沉寂期。

商用机器人如火如荼:企业服务级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机器人另一落地场景主要是商业场景。

在认识到2C市场靠补贴拼转化率的伪繁荣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把眼光转向价值更高、开发程度更低的2B市场。业务模式离TOB市场的繁荣,企业的服务场景也展现出多元化的服务延伸,从sasa系统到巨头布局的“云”,软件数据化方向,国内外一片妖娆,随着企业服务的升级,软硬化一体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步成为企业服务市场的新伙伴。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各项技术的综合体,各种企业办公服务软件只是对大数据的基层应用,机器人作为软硬一体化的结晶,应该成为企业服务的更高维度,对于服务机器人,国家和相关团体也给予了重视。比如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就在不久前,其宣布将陆续发布3项联盟标准和17项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从这种种迹象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前景是极其可观的。

随着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提升,工人工资也是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一线城市,更为要命的是工资水平增加上去之后,不会降,而且人工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想降低运营成本,商用服务机器人无疑将起到关键作用。

诺大的企业服务级市场,之前主要是集中在软件领域,如今商用机器人的问世,扩大了企业服务级市场的边界,但是与此同时,商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价格门槛过高。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机器代替人工表面上确实节省了人工成本,但是又增加了新的成本——机器人成本。我们以小餐馆为例,一二线城市,店内的传菜员每个月工资是3000元到3500元之间,但很多商用机器人的公司,基本都可以定做这个产品给餐厅使用,但价格最少也是在5万元以上,而基本一台机器的价格超过了一名传菜员一年的工资,再考虑到机器人的使用时间、发生故障维修成本等问题,机器人并没有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且机器人有折旧,加上摩尔定律,第一批引入机器人的餐厅,很可能占不到便宜,不如持观望态度。

而另一项制约商用机器人发展的门槛则是——人机交互。

商用机器人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智能语音”,如果我们不能赋予机器人说话的能力,在消费者眼中,机器人就是不智能的。

目前在银行、商尝家庭里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商用机器人,人们真正与这些机器人接触时,会发现这些机器人的语音功能还达不到正常与你交流的地步。特别是在商场等一些较为嘈杂的公共性场所,机器人的语音系统会让你很失望。

在实验室测试的时候,机器人的语音系统达到交互的要求,语音识别准确度在90%以上,但是一旦客户签收,应用到公共场所就是“鸡同鸭讲”,这让很多机器人企业很苦恼。

这个技术在行业叫远程动态麦克风阵列拾音技术,国内的机器人行业在这一方面的应用并不成熟。

技术痛点的背后是企业研发实力与技术创新的实力。

目前市场上商用机器人外观与功能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一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仅仅依靠东拼西凑的概念叠加;其二是偏离了市场导向,没有从用户体验、应用场景出发来做设计规划。

商用机器人不仅仅是智能硬件,更是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它需要针对行业客户的不同消费场景开放更多的定制自由度,承载部分企业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为传统的政、企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多价值甚至带来革命性的用户体验。

风口上的智能机器人,看似光鲜,实在暗礁涌动,彷徨下的晋级之路将走下何方,2018年能否迎来大的突破,拭目以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