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幼儿民谣教学之聆听重复策略
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使用幼儿民谣教学之聆听重复策略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使用幼儿民谣教学之聆听重复策略,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一、民谣歌唱中重要的策略元素
1.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听觉表象,从聆听入手,乐入心灵。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内涵。聆听是民谣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首要策略元素。我们要充分创设聆听音乐的环节和策略,让孩子安静听、愿意听、自然听、专注听。充分感知音乐的各种元素,多听少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语言使用,呈现一个听者为王的音乐课堂。如情境中听,游戏中听等。
2.重复
在艺术中,从母体作的最简单的变化方式是重复,所谓重复,就是换一种方式(位置)再来一次,重复是音乐学习,有效积累音乐听觉表象的保障。重复是艺术形的特点之一,适宜的重复能让心有安全感和舒适感,有效的重复能有温习的价值,这种重复应该是螺旋上升,蕴涵审美趣味的的重复。我们要避免单一的“炒冷饭”,机械的重复,主张渐变、丰富、趣味的重复。如:不同的聆听场景,韵律动作的空间变化、不同音色的歌唱。
3. 递进
渐进,表达的是一种学习的秩序与智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习的内容与难度,我们称之为“上楼梯”策略,上楼梯策略首先传递的是一种秩序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种有序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步骤,让老师有效处理各元素与策略关系,头脑更清晰。如以下递进原则:旋律在前。歌词在后(歌曲注重旋律的重复聆听);清唱在前,伴唱在后;聆听在前,韵律在后;韵律在前,图画在后;静在前,动在后等。
4.韵律
韵律就是借助手指、身体的动作,一起来感知和表现音乐。我们要巧妙挖掘音乐中的韵律元素,根据音乐的形、情、力、序,编织简单、趣味或美好的动作,用动作传递歌曲(音乐)中的情感、旋律、运动线条和故事,全身心感受和体验音乐。
5.情境
由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情动于中,故形成声。音乐是情感的世界,生生不息,唤醒听者无尽的想象和联想。情境就是根据音乐创编有时间、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的故事,情境中学习,无疑是音乐学习最适宜的场景。我们要根据歌词或音乐的标题,在反复聆听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关注生活性与游戏性,编织有意味,有情趣的故事场景,吸引幼儿自然走进音乐的聆听、对话与表现中。
二、“聆听重复”四部曲
听,不能简单的听,重复,不能单一的重复,聆听重复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民谣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听觉表象,并快乐歌唱。在策略实施中,我们抓住“情”“问”“做”“玩”四字。尝试研究和思考:
1.“情”中听
情境中的聆听带有模糊和浪漫性,它是激发幼儿自然“竖”起耳朵,让音乐流入,在心中激起表层涟漪的一次聆听。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故事,依托简单的情节和角色,容易让孩子找到这种自然入耳的浪漫阶段。
如:在歌唱《小老鼠上灯台》活动中,我们编织了《可爱的小老鼠》的音乐故事情境,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自然进入音乐。吱吱吱。吱吱吱,我是一只可爱的小老鼠,从我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天天听见老奶奶哄着她的孙子胖墩唱着一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心想,我又没偷过油吃,到底油是什么味道的呢?甜甜的、酸酸的、成成的……我真的好想尝一尝啊!一天,小老鼠悄悄地爬上了灯台,边上还边哼起了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哇,油好香啊,真是美味的好东西啊!小老鼠正吃得香呢,突然听到“喵喵喵”的声音,吓得它“叽哩咕噜滚下来”了。逗的胖墩咯咯直笑,老奶奶也觉得挺有趣,也跟着笑了起来。小老鼠可难为情了,这时,老奶奶抱着胖墩又唱起了那首“小老鼠上灯台……”
(教师讲述故事时,以哼唱旋律、清唱歌曲为主,刚开始歌词可以不太完整,有模糊的特点,逐渐走进有伴奏和完整的歌唱。)
2.“问”中听
自然浪漫的听,不需要理智的参与,它强调的是享受音乐的浪漫和自然,浪漫之后,我们进入音乐学习的“概括阶段”。在这里,我们紧扣“问”的策略,以问带动听,用猜想、解惑、论证三步骤进行:
猜想:音乐里,谁来了?(关注人物)
解感:到底是谁来了?它在做什么?我们再来听一听!(关注情节)
论证:原来是×××?发生一件什么事呢?(关注故事)
如“在”快乐小鸭“歌唱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三个听与问的环节:第一次聆听:情境切入:第二天,天刚朦朦的亮着,小白兔突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钢琴声响起,教师用微弱、欢快的嗓音哼唱歌曲旋律《两只小鸭》。
提问:谁来了?(启发幼儿猜想歌曲中的小动物)
第二次聆听、教师配合手指韵律动作,跟随钢琴声,演绎《两只小鸭》,不唱歌词。
提问:到底歌曲里藏着什么小动物?在做什么?(启发幼儿猜出歌曲中的小动物,感知简单的故事情节)
第三次聆听:教师配合手指韵律动作,歌唱《两只小鸭》。
提问:听听歌曲里是小鸭子还是小兔子?音乐里小动物在做什么?(启示幼儿观察欣赏,知道歌曲中的小鸭子在亲亲小嘴巴,说说悄悄话)
3.“做”中听
艺术是感性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建立艺术的通感,使学习变得趣味和丰富。在幼儿初步理解民谣歌词后,我们要把感受歌词的重点转向民谣韵律的学习上(韵律与情感),为民谣创编符合其形、情、趣、力的韵律动作或戏剧表演,有效搭建幼儿感知民谣情感的桥梁,进入音乐精确学习阶段。我们把韵律分为手指韵律和身体韵律。
如:歌唱活动《两只小象》韵律动作游戏:我们借助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设计了有趣的“小象找朋友”的韵律游戏,从简单到复杂,一共分为四个层次:手指韵律(食指)+双手指韵律(食指和中指)+手掌指韵律+手臂指韵律,让孩子在韵律动作的牵引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的聆听中。
第一层次韵律动作设计:
动作1:两手食指相对,当“小象鼻子”,跟随音乐韵律,同时向前晃动。
动作2:扬起手指相对作勾状。
动作3:两个手指勾在一起,做好朋友.
动作4:作握手动态。
4.“玩”中听
乐中的美好是难忘的,音乐的快乐却是激发“热情”和“动力”的源泉。在民谣听觉表象逐渐建立的同时,别忘记挖掘快乐的源泉,那就是歌唱游戏元素的
挖掘,让幼儿快乐游戏,自然歌唱。我们充分挖掘幽默、紧张、美好等游戏元素,有效设计了“玩”中听的环节。
如:在民谣《大象鼻子荡秋千》的游戏中,老师用双臂演绎长长的大象鼻子,当唱到“请您荡秋千”时,老师双手抱起幼儿,随着“唔——晤”的象声词,幼儿在空中顺时针旋转一圈,孩子们惊讶和兴奋,眼睛放光,期待着大象伯伯的下一次秋千能够光临自己。
重复而不单一,做而不厌烦,玩而有收获,孩子们在策略的引领下,必将有效建立听觉表象,唱好民谣,建立美好的“空间幻想”,获得内心听觉的发展。
相信通过如何使用幼儿民谣教学之聆听重复策略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