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登鹳雀楼翻译成英文 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登鹳雀楼翻译成英文,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登鹳雀楼翻译成英文,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许渊冲的译文对“意、音、形”三美的不懈追求获得了众多译者及读者的肯定。不可否认,译文对原诗审美要素的成功保留和译者本人所具有的翻译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便通过对《登鹳雀楼》一诗三个英译本的比较来浅析许渊冲在唐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翻译美学思想。

  [关键词] 唐诗英译 翻译美学 《登鹳雀楼》

  一、 译诗译美

  自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以来,其翻译实践中无不体现着对“三美”的译作效果的不断追求。“意美”指译文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音美”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迭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形美”主要指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许渊冲,2003:85)

  从美学角度而言,许渊冲对译作的“三美”追求与中国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质统一)是高度一致的。其在翻译实践中对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协调与兼顾更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圆满调和,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的最好体现。笔者认为,在唐诗英译的实践中,许渊冲的译本在意美、音美、或形美的'单个形式的审美要素的价值再现上并不一定最出色,但却是最能将三者完好结合,以和谐的形态将原诗意、音、形方面的审美价值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美再现的。以王之涣的《登高》的英译为例: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1.

  On the Stoc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许渊冲)

  译文2.

  On Top of Stork-Bird Tower

  As daylight fades along the hill,

  The Yellow river joins the sea.

  To gaze into infinity,

  Go mount another storey still. (John Turner)

  译文3.

  Upward!"Westward the sun, ending the 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显良)

  首先,从意美角度来看,“依”与“入”这两个动词的英译对原诗中前两句审美要素的再现有很重要的作用。翁显良的译本显然最能传达原诗神韵和意境通过散体英译的方式,原诗中夕阳西下和黄河入海的情景在译本中都得到了具体充分的再现。首句中翁显良的译本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外,“in a slow descent” 这一修饰状语也把“依”字所传达的缓缓而行的情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此外,译者在译文中添加的“西边”和“东边”两个方位词亦使原文图景更加清晰。而 Turner的译本则意似有余,意美不足。“fades”和“join”二词虽然忠实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却显得略为普通干涩。相较于翁显良的译作而言,许渊冲的译作由于其韵体译诗的方法所受的字数上的限制,意美的表达不如翁显良的译文般详尽唯美,但是相较于Turner的译文,意境美上的再现还是略胜一筹。特别是“bow”字的运用,既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令夕阳依山而落的形态跃然纸上,同时也是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审美经验。因为英语之中惯用小词并习惯通过转义以提升原文的审美价值(毛荣贵,2005:135),“bow”词对夕阳缓落的描写形神兼备,能使译文读者有更深刻的体验。

  其次,从再现原诗音美角度分析,Turner在前两句中并未押韵,但整首译诗中采用的是“抱韵”的押韵方式,虽与原诗不相一致,但还是尽力保留了译诗作为一首诗所应具备的音韵美。翁显良的译文采用了散体译诗的方法,所以尽管其译文最为传神,一旦原诗的音韵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要素在译诗中全然无存,难免造成译文审美价值上的一大缺失。而许渊冲作为韵体译诗的有力倡导者和践行者,在译诗中再现原诗的音韵美的能力可称卓群。首先,全诗押了aabb的尾韵,比起Turner的“抱韵”,该韵式是英诗中更为常见的押韵方式,更易于诵读。其次,尾句中许译不仅押了尾韵,而且“grander”和“greater” 以及“sight”和“height”各自分别押了头韵和腹韵。在保留译诗音韵美的同时更是对其可读性和音乐性作出了不少努力。

  最后,从再现原诗形美的角度而言,Turner的译文前两句保留工整对仗,但是后两句由于表意的需要,对仗的形美自然就消失了。翁显良的译文的前两句中虽然同样做到了形式上的对仗工整,但其作为诗体的基本形式已经消失殆尽了。许渊冲的译诗则在整体上做到了对仗工整。

  由此可见,许渊冲英译唐诗实践中所追求的“三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和谐存在,不会得此而完全舍彼。把握整体,追求和谐基础上的“三美”齐备正是许渊冲的唐诗英译实践中的美学追求所在。

  二、 译诗译情

  如果说西方文学由于受到希腊文学中史诗传统的影响而以塑造人的性格,挖掘人的深层意识为特点的话,那么中国文学则由于受到风骚传统的影响,以情感表现擅长。因此,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仅是关注唐诗字面意义的精准的话,是无法让译文读者拥有与原文读者同样丰富的情感体验的。由此唐诗英译过程中“移情”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凸显了出来。

  首先,从英译文中对应的选词上来看,Turner将“穷”字译为 “gaze”。原诗诗人字面上传达了能眺望到远景的期望,抱有更多欣赏和观望的心情,此处用 “gaze”,其义为长久仔细地注视,与“穷”字的情感色彩上就出现了偏差,意义上较原文更为“具体化”和“浅化”。但是“千里”译为 “infinity” 是抓住了原文通过该词所要体现的景色广袤无垠的气势的。翁显良的译文中“穷”译为 “look ”,意义上并不存在引起误解的问题,但是情感上略显单薄。“千里”译为 “the farthest horizon” ,虽与字面义相差较远,但却成功地传达了原词所要表现的气势以及诗人的远大抱负。再看对“层楼”一词的处理,Turner和翁显良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该词都英译为 “story”,字面意义上显然都是不存在偏差的。但是具体到诗歌情感的处理上则可以发现,原诗中的“层楼”实质上并非单纯地指“一层楼”,而是对于个人更加上升一个高度的要求。所以在此处的具化做到了字面上的忠实,情感上的传递却略有欠缺。

  许渊冲的译文相较于前两者而言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乍看之下并不十分忠实,原诗中“千里”,“层楼”的意象消失不见了,被浅化为 “height” 和“sight”,并且“穷”译为“enjoy”与其字面意义也是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正是译者对原诗“凝神观照”以后准确把握原诗总体意旨的结果。原诗中“千里”和“层楼”本身也并非实指,“height”和“sight”正是巧妙把握了该两个意象的实质,加上“greater”和 “grander”两个修饰词,更是形象传达了原诗大气的意境,做到了“得意而忘象”。总观全句,许译虽浅化了原诗字面的意义,原诗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哲思却得到了忠实的再现。

  由上述可见,许渊冲的唐诗英译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审美主体对翻译审美移情的重视和不断追求。

  三、 结语

  通过上文对《登鹳雀楼》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见,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三美”的审美要素的整体把握以及对移情的重视上。而这两点仅是其翻译美学思想中的一部分,相信有更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 毛荣贵, 翻译美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