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生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围城读后感800字左右高中生,围城的读后感800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围城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1
用了两个星期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水平太高了,我难以理解到大家所说的层面,不得不从网络上借鉴一些经验才能较好的理解这篇小说。
其实小说通过了方鸿渐的故事,写出了中国社会的市井百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说的名字虽是“围城”,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有关围城的丝毫信息,直到后来,读了其他人的评价,才体会出,这围城是值得方鸿渐的爱情,在进去之前,拼命的想进去,但一旦迈入了围城中,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来。克尔恺郭尔在《非此即彼》中说过:“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方鸿渐的爱情在我看来是个悲剧,一个本来玩世不恭的人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中选错了人,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无奈的和孙柔嘉结为夫妻,而求生路上也异常艰难。
美好的爱情是人人向往的,然而当你得到了爱情后却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但你却已经步入了围城之中,尽管你再怎么努力的挣脱束缚,却还是困在围城中。当你慢慢的在围城中居住下来后,爱情也渐渐的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亲情,但你却依旧没有离开围城,你依旧羡慕着墙外面的人,外面的人也想进入城墙里。
也许题目的选取不仅仅是把婚姻比作了围城,它更是指着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我们一直在一个空间里绕圈,突然发现了更令人向往的空间,就费尽心思的进入了新的空间中,却依旧是不停的绕圈,又想去其他的空间,从一个笼子跳到另一个笼子,不停的重复,却乐此不疲。
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事业、家庭……它们都想一座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围城》不得不说是一篇极好的小说,我感觉一遍是不足以理解的,必须再读,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意义。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2
许多人认识钱钟书,都是从他的大作《围城》开始的,我也一样,不同的是,许多人迷上了钱先生语言的“犀利”,而我对钱先生后续的了解,也仅限于几篇短篇,对钱先生的其他大作再也不敢高攀。但就我的才疏学浅,却忍不住妄加评论。
不明白看《围城》有什么益处,书中所塑造的各个人物,方鸿渐、孙柔嘉、赵辛楣、苏文纨——除了唐晓芙尚有一点可爱之处外,其他人全部都该一棍子打死的,或奸诈、或小器、或无能、或吹嘘、或自恋、或难伺候、或讨人嫌,更多的是影响市容环卫的;不知是不是因为钱先生身上没有夸人的细胞,贬人的能耐却大长。这样的人物设定,从主角到配角到跑龙套的角色,几乎没有一个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的,读来何用?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恐怖”片段就是一个胖女人在给孩子抓虱子,钱先生把她的手指比喻成五条香肠,阅罢在下头皮发麻,顿时深切体会到洗头的重要,不知这是否正是钱先生对我们的循循善诱?如果说许多人喜欢钱先生就是因为我前面提到的语言的“犀利”,那么在我看来,“犀利”无异于“刻薄”。钱先生的比喻非常够味,但有些比喻实不得当,比如他竟然能将新人比喻为扒手,读者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气了。
说起刻薄,似乎也有一个人是以“刻薄”著称的——鲁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钱先生的刻薄较鲁迅的刻薄便小家子气了不少。钱先生的刻薄仿佛不需要有任何人得罪他,只要是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正邪都要被刻薄一番,刻薄就是钱先生的本性。而鲁迅就敌我分明,有理有据,需要时信手拈来,不用时挥之即去,刻薄是鲁迅的战斗工具。
要讲钱先生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好像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在喊着“钱钟书万岁”的,他好像叫韩寒。现在的韩寒是挺成功的,至少几本书销量都能过百万,但他学习钱先生偏偏走样,以致那些先读韩寒再读钱钟书的少男少女们懵懂地将钱先生的刻薄引申为幽默更延长成搞笑,于是一代大师的作品就被当成笑话影响着我们这一代。这当然不是钱先生的错,但又是谁之过?
文章虽不值钱,纸墨也并不费钱。批了这么多,并不因为钱先生教训的:嫌脏就表示爱洁。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3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一次阅读《围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这本书的题目也是取自这句由书中才女苏文纨所说的话。其实这本书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小说以方鸿渐的一生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对鲍小姐,他失败于胆怯而无力反抗;对苏小姐,他失败于不敢多言,优柔寡断;对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掉入孙小姐设的婚姻陷阱,最终只能自食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他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而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他离开那里后,却还要面对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其实文中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利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城内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4
起初读起钱老先生的《围城》这部著作的时候,对我来说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细细的去品嚼的时候才会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和故事,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像电视剧一样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现实与理想虚幻两者之间飘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鸿渐”这个人物钱老对他的形象刻画以及性格表现可谓是淋漓精致。他是一个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缺乏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钱老笔中“围城”当中的一类人,平庸且徒劳的只会找寻解脱,思想上有了些许解放,但是行动上却跟不上,最终只会是徒劳无功,在可悲的“围城”之中永远地绝望下去,得不到解脱。
“围城”用的是一个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说“婚姻就像是围城”。方鸿渐等人就是困在这"围城”当中的人,对于钱老的《围城》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语句,譬如:“一个人,到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些等等语句,有的是对于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一样,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以此来满足自己所达不到的欲望,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种实现不了愿望,却在精神上使自己满足的一种讽刺。对于婚姻来讲,没有用好的态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进入这“围城”之中,最后千疮百孔也逃脱不了。
最后《围城》写的是不断追求与追求后所带来的不满足和厌烦,用“围城”来比喻人类的“围城”困境,两者之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希望,也有失望,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于我们的人生所事一样。对于人生上的困境来说,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去面对,我想这就是钱老给我们的启示吧。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5
方鸿渐,留学几年,惶惶终日,学历最终也是向爱尔兰人买过来的。回国路上,认识鲍小姐、苏小姐等留学生,面对苏小姐的钟情,方鸿渐觉得是一种负累和压力,却对唐小姐一见钟情。而赵辛楣,似于苏小姐两小无猜,十几年的追求,最终却不能抱得美人归,也算是死心吧。最后苏小姐嫁给了从未有过感情基础的曹元朗。这也是赵辛楣和方鸿渐关系和好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方鸿渐的人生旅途跟赵辛楣息息相关。
两人共同去三闾大学就职的路上结识了孙小姐。辛楣也无意中猜中了两人的结局,无意中也说出了孙小姐的性格,为人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孙小姐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的结合也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大妇。反观这种类型的夫妇,双方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对方凡事顺从自己,以彰显自己的家庭地位和被尊重的需求。当夫妇双方都是这种想法,而没有一个人先低头,或者每次都是一方低头,这就慢慢造成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都说婚姻双方应该是势均力敌的地位,其实这种相互压制,相互征服和被征服的心理,应该也是造成婚姻是座围城的根源所在。针对婚姻内的琐事,双方采取的也是太较真的态度,若凡事淡然些,可能就平息了很多。尤其是针对方鸿渐这种自尊心强,优柔寡断的性格,若处理事情不这么拖泥带水,果断下决定,也许后面也不会有这么多矛盾。
当然,事事不可能如自己想象般完美。人生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有时候也是义无反顾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虚无缥缈的。看起来好像有点悲观,实际上我们要明白,追求最终理想和结局的虚妄,也正是让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一些事物,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认识到其本身的意义。
这就好比是围城,在外面的人,着急想进来,而进来的人,觉得腻了,又想跳出去。所以结婚或者相守到老,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你只要了解这些最终的意义,就要明白,其实过程才是重要的,才能让你在时间的经历中,不会觉得无趣。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6
《围城》是一本影响极大的作品。文中“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一言也被人们熟知。整本书中贯穿了作者对整个社会及人生的思考。我在这本书里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同时摘抄了很多励志的句子,也想通过这篇读后感把它们分享出来。也许会有一样读过这本书的人有相同的感受吧,也希望大家共勉。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葡萄是酸的,一颗就够了。对剩下的没了希望,对吃过的只有悔意。也有人会觉得:当你吃完不好的,好的也变坏了,那么你只会一直吃坏的了。然而我想我更赞同钱老先生的说法,我会是第二种人,即使有一时的悲观,但仍旧有希望。就像生活一样,失败了无数次又怎样,仍旧坚定希望,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我也会用“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鼓励自己,让自己清醒,活着就该努力、奋斗,为了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想让自己如同一个行尸走肉,希望自己有活力,有梦想,为了自己的将来努力迈出每一步。
好的句子真的很多,从“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中,知道追求自己的快乐,不要在意他人眼光,在“忠厚老实的人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出骨的鱼片里未净的鱼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中,懂得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不可以耍小手段使坏心眼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快乐。
同时文章也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也许生活就像围城吧,一个接一个的怪圈,刚逃出去就又跌入另一个。在我看来,幸福的婚姻,就是互相忍让,互相包容,互相体谅,最后才能幸福的走下去,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7
最开始只觉得《围城》道理的精妙与普适,哪想到书中的围城单只讲的爱情婚姻是座围城呐。最开始只是好奇书中故事,哪想到钱老透着浓浓浓浓的中国味的文字会这样吸引我。行文用词不必说,读起来只觉亲切。文中的比喻真的可以说是绝了,有趣又精妙。最重要的是,如书中序所说的“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书中人物随着文字真就缓缓走进了我心里,随其而来的还有那个动乱的年代,混乱的社会,旧的中国,野蛮涌入的新思想。一笔一划,仿佛在眼前。
这个结局真让我有“猝不及防”的感觉,本来一切还平稳流畅的进行着,最大的变故不过是辛楣离开了学校,鸿渐刚熟悉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孙小姐范小姐各自小心思,学校间派系的小打小闹。我还好奇着随后会如何发展,鸿渐最后会遇见谁呢。哪料章节都没有换,直接一个急转弯弯到了结尾,鸿渐糊涂娶了孙小姐,阴差阳错下高校长解聘了鸿渐。这下可好,人物地点全要换了。期待的女主角没有来,刚认识的几个主任教授等人这就要说再见了。我还有点留恋,鸿渐可是一点余味没有回味。
去到重庆的赵辛楣踏入了职业的围城。回到上海,鸿渐入了婚姻的围城。全书在黑夜中落幕,墙上钟还在敲,人也还在听。只不过明天的故事已经没有描写的必要了,不过是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罢了。
哎!谁能逃的出这样的围城呢。有些东西,你一旦感知不到它的改变,它就迟迟停留在原样。不论人是多么的积极,在围城外时对自己多么地有信心。进城之后那从生活的每个边边角角的细节里趁你注意或不注意时一点点一点点席卷而来的改变,会在某个长夜和你彻底摊牌,狰狞着脸面与你眼对眼,逼迫得你只想逃离。
比起方鸿渐,我真心喜欢的是赵辛楣。虽说一开始他错看了苏文执,但毕竟大洋相隔,难有接触,几年的坚持反倒体现他的好。苏文执、沈太太,辛楣是喜欢知识多又厉害的这一挂的吧哈哈,要是有另一个世界,真希望和他谈场恋爱,虽说他没啥特别好,但没啥特别不好。普通的他和普通的我哈哈,我贪心了。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8
好的书越读越有味道,初读时平平淡淡,细细品味时忽觉意味深长,无论是里面的人物刻画还是生活哲理,都是用词简单连在一起确是佳偶天成的感觉。
书名起的更是妙不可言,困在围城里的人把自己的痛苦化作刀言锋语去刺痛身边的人,无处发泄的痛苦找到了一个可以回击的地方,方鸿渐和孙柔嘉便是如此,自从踏入“围城”他们之前的一切遍都不复存在了,开始的小吵彼此看到对方的眼泪是还有心疼,日子过得久了那点情分也被消耗殆净了,语言上的攻击已经不能满足了开始动起手来,渐渐的把在“围城”里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对方,本该是最亲密的人确还不如外人来的更加和谐。
围城外的人羡慕里面甜蜜幸福,围城里的'人向往外面的自由无拘,可是无论是里面还是外面日子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其实让自己的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在围城里或是在围城外,都是自己没有经营好,对自己的要求比对别人要求多,那无论是在围城里或是外都会过的好,也就不存在羡慕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赵辛楣了,他为人洒脱,想的明白通透也拿得起放得下,比较有理性,虽然喜欢了苏文纨二十多年但是最后她选择了和别人结果时他也是真心祝她能幸福,看到她的丈夫时他也很失望,失望自己爱了多年的女人竟是如此虚荣如此没有眼光。 除了这些他和方鸿渐这个假象情敌的友谊也值得一说,当他意识到他们两个都没有娶到苏文纨时本是想互相同情,结果倒是自己做了恶人看错了,得知之前方鸿渐对苏文纨根本就避之不及,自己还那样对待人家,心中也生了愧疚之情,反倒和他成了好兄弟。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更是对他喜欢,之前一直觉得他莽撞结果在途中他反倒是那个最稳中最照顾大家的人,而且也很有想法,处事也很有经验,相信他那样的人会过的很幸福。
除了赵还想说说唐晓芙,他是坐着笔下偏爱的人物,年轻漂亮干净果断,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作者没舍得让她嫁给方鸿渐。她对方鸿渐是有感情的可是像那样一个懦弱又自傲的人是配不上她的,总有一些感情是不得圆满才叫人念念不忘的。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9
经典就是经典,生活淬炼后再读竟无语凝噎!我们原本都想活成赵辛楣(聪明有主见,有真才实学,世事洞明,却富有同理心,情商极高,唯一一点缺陷过于痴情)和唐晓芙(漂亮可爱,极有主见,不爱慕虚荣和胭脂俗粉,敢爱敢恨,内心洒脱明亮,但对爱情有自己坚持的高标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模样,却发现自己只是方鸿渐和苏文纨或者孙柔嘉。
围城到底指的什么?我个人理解围城表示的是一种枷锁一种困境,一种慕名进去了蓦然回首发现入口和出口都轰然关闭的无奈之地。书中告诉我们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感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围城,只是围城对于每个人的相对高度不一样。围城个人应分为婚姻和工作两种,婚姻围城逃离代价太大,人一辈子顶多逃离一到两次,而工作围城,逃离代价小,可以逃离多次。那遇到围城怎么逃离呢?至于工作围城,钱老书中告诉我们,一是用真才实学,世事洞明和强烈进取心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有登云之梯,也即围城相对高度能低些,这样即使逃离也能顶多皮外伤,不会伤筋动骨,比如赵辛楣虽换了多分工作,但都能做到每份工作业绩突出,逃离围城不但没有伤筋动骨,反而为其人生履历添分不少。二学会借助外力,比如方借助周家声望和资金留学和银行工作,也才让方有机会和苏赵唐平等交流甚至在感情产生瓜葛的重要筹码,但方和周家闹翻后,这些平等交流的筹码也就没有了。但也有一点,借助外力虽能让人生跃迁到另一个阶层,但如果自身能力欠缺,缺乏进取心,又眼高手低的话,也是很快就会被刷落的,慢慢地也会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之地。陷入到另一个围城。至于婚姻围城,钱老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尽量做到不逃离。怎么做到呢?找到最恰当的人一起进入围城,曾有人说过最好的婚姻是你爱她,她也爱你的。其次,她爱你。其次,你爱她。最后,才是你不爱她,她不爱你。第一种最好,婚姻也最牢固,两个人会把日子过成诗而不是围城,所以也就不存在逃离的问题,而越往后,围城的概率越大,想逃离出去的概率也越大。
所以,尽量找一个你爱她她也爱你的人共度余生。而钱老和杨绛女士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证明。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10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买了这本书。刚开始感觉是看不懂,但是对后面的内容有无限的幻想。所以,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渐鸿的一切遭遇——毕业、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如身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渐鸿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晓芙成为眷属,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取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取的总不是意中人”“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作者是偏爱唐晓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渐鸿。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三十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其实,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得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11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围城》就是如此。
杨绛先生其实早已概括出了《围城》的精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上大学,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作业了;就没有人阻止我们干着干那了;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我们还可以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当一个人安静地时候,我们脑海里呈现的都是上大学以前那纯真的,无邪的,美好的回忆。我们开始感叹时间为什么如此的残酷,为什么消逝的如此的快。我们致青春、忆童年,现在才恍悟儿时的我们是多麽的童真,少年的我们多么的欢快,18岁的我们是多么的快乐。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个围城里面,我们总是在抱怨总是在怨天尤人,可当我们真的走出来的时候又开始悔恨,开始追忆。
同学们,其实生活在再苦的日子里也会有满足的人,生活在再富足的日子里也会有不满足的人。所以无论活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享受当下,享受现在美好的时光,不要等我们老了再去蹉跎岁月。
围城的读后感800字12
第一次读《围城》,觉得懵懵懂懂的,潜意识中觉得此书不简单,有深一层的含义,但一遍读完,却在云里雾里游荡,全然不知在讲些什么。精读后,稍有感触,仔细回味,才豁然开朗。钱钟书展现了生活本身:捧书时,你进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放学后,你亦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中。嬉笑怒骂,使你分不清是书中还是现实中的情景。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有一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对生活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与学识一任展开。
“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情势之下的可怜,痛苦,感伤,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尴尬,当然也还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快乐时的尴尬,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向我揭示某种哲理:围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书中有这么一段: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决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这时候,他却在等待他们的恭维———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简简单单几句,但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虚伪的内心。他觉得他们不懂诗,却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称赞,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这样的人呢?回答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虚荣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好与不好的一面。人无完人,物无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时,就是围城里外的人流通时。
一直读不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现在明白了,小说的结尾,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五个钟头之前的六点钟,然而对于主人翁方鸿渐来说:已经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或许整部小说,除了嘲讽调侃外。作家钱钟书也有着某种无限的感伤!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