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三课时 岳阳楼记教案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岳阳楼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三课时,岳阳楼记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教案(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阳楼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它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阳楼记》。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
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三、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结合注释,找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说出全段大意,教师给予补充。
3、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
五、课文分析。
1、解题:“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2、默读全文,说说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事:第1自然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描写:第2自然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
第3自然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
第4自然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抒情:第3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4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5自然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
议论:第5自然段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抄写重点实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二、品读第3、4两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两段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不同点: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凄凉、昏暗、处处险恶之景;产生悲伤之情。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晴朗、开阔、充满生机之景;产生喜悦之情。
相同点:都是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三、品读第5自然段。作者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
作者并不赞赏迁客骚人的这种览物之情,他赞赏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四、讨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为谁而写的?
1、为岳阳楼而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为滕子京而写。
分析第1自然段:滕子京的处境(谪守),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引入材料:滕子京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作者写此文有对滕子京的一份劝勉之意。
3、为自己而写。
引入材料:《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作者写此文是表明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激励。
五、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六、总结。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全篇仅360多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第3、4两段,写一段即景抒情的文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重修岳阳楼及作记缘由(叙事)
岳阳楼记教案 篇2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二、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薄暮冥冥:薄,迫近。
去国怀乡:去,离开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连月不开开:放晴
三、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四、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全)
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则有去国怀乡(国都、朝廷)
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面山而居(居住)居十日(停了)
旷:则有心旷神怡(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因;因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其:其必曰(代词:他,他们)其喜洋洋者矣(语气词)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五、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细小。)
3、增其旧制(制古义:规律今义:制度)
4、前人之述备矣(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5、至若春和景明(景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7、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六、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七、成语:
⑴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⑵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⑶政通人和——政事顺畅,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八、名句积累
1、点明主旨,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现古仁人于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5、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境界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古仁人和作者的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父亲叮嘱刚创业的儿子,今后无论事业成败,都应拥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良好心态,不因外部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忧伤。
8、《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滕子京的政绩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从空间上形容湖面广阔浩渺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3、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色千变万化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5、借鸟欢鱼跃描绘清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结构板书设计】
叙述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
描写二、写景洞庭湖大观。
抒情抒迁客骚人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与下文形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以己悲成对比
议论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
岳阳楼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历来受到人们称颂的名文,文章的思想品格光彩照人,文章的语言文字精练优美,有许多好东西值得学习。为理解好这篇文章,先要对本文写作的情况有所了解。下面我对此作点简略的介绍。
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朝廷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改良政治的措施,包括限制凭借政治特权当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严格执行政令等项,他还主张兴修水利以利民生;他为官清廉,关心国计民生,关注边防戒备。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一腔热情付诸东流,后来他不仅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官职,还被贬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做知州时写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职,最后在赴任途中病死。
《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而被贬到岳州任知州(太守)。他重修岳阳楼,致信范仲淹,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以作纪念。于是,在邓州任上的范仲淹应约撰写了此文。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写此文时,正与滕子京有同样的遭遇。
二、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三、正音(逐段正音,学生会读)
(1)滕(téng)谪(zhé)属(zhǔ)
(2)夫(fú)衔(xián)汤汤(shāng)涯(yá)
晖(huī)骚(sāo)(3)霪(yín)
(3)霏(fēi)号(háo)樯(qiáng)jí)
(4)谗(chán)鸥(ōu)芷(zhǐ)
(5)汀(tīng)郁(yù)怡(yí)
(6)噫(yī)嗟夫(juēfǘ)
四、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
五、学生朗读叫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朗读毕,讲评之。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2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疏通第一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先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2、词语、句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谪”:贬谪,降官。“守”:掌管,这里指作州郡的长官。“越”:于,到。“明年”:第二年。“通”:畅通,顺当。“和”:和顺,谐和。“百废具兴”:各种应办之事全部兴办起来;“具”,通假“俱”,皆,全;“兴”,兴起。“乃”:于是。“旧制”:原有的规模;“制”,式样。“于”:在。“属”:通假“嘱”,托付。“以”:而。“之”:它,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内容提问一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讲解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提问二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
讲解: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徒然无由。
二、疏通第2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2、词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夫”:指示代词,那。“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一”:全。“衔”:含,包含。“浩浩”;水势盛大。“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横”:充溢,意为广阔。“涯”:边际。“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阴”:暗,指天色昏暗。“气象”:自然景色。“则”:乃是。“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色象。“备”:完全,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通”:到达。“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于”:在。“物”:自然景物。“得无”:能不。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汗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三、疏通第3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三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2、词语、句子:“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霪”:久雨。“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阴风”:阴惨惨的风。“号”:放声长鸣。“浊浪”:浑浊的浪涛。“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耀”:光辉。“潜”:隐藏。“樯”:船桅。“楫”:船桨。“摧”:摧折。“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冥冥”:晦暗。“斯”:这。“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则”:就。“去”:离开。“国”:国都。“忧”:担心。“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谗言诬陷。“讥”:非议,诋毁。“萧然”:萧瑟凄凉的样子。“感极”:伤感到极点。“者”:……的情况,它的定语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
3、内容
提问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讲解: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3段。
2弄懂第4—6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留的背诵作业
1、叫两名学生背诵。背诵毕作讲评。
2、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板书以下词语:“百废具兴”、“衔(远山)“朝晖夕阴”、“霪雨霏霏”、“樯倾楫摧”、“薄幕冥冥”、“忧谗畏讥”。
3、叫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语
二、进解课文第4—6段
<一>疏通第4段
1、叫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2、词语、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和”:温和,和煦。“景”:日光。“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一”:全。“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芷”:一种香草。“汀”:小洲。“郁郁”:浓郁,形容芳香。“青青”:形容茂盛。“而”:连词,顺接。“或”:有时。“长烟”:指空中的云雾。“一空”:完全消散。“浮光”:浮动的水面的月光。“跃金”:闪着金光。“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平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开朗,“怡”:和悦,愉快。“偕”:一起。“把”:持,端。“临”;面对“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
3、内容提问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讲解: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二>疏通第5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五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
2、词语、句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嗟夫”:表示感叹。“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
为”:作,这里指心理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伤喜悦,不因为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喜悦悲伤;这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以”,因为。“居”:处于,位于。“庙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庙堂”,宗庙明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指被贬谪到边远地方作地方官。“是”:这。“进”:指在朝中作官。“亦”:也。“退”:指失位退处江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大概。“必”:一定。“先”:先于,前于。“天下”:指天下的人。“后”:后于。“噫”:表示感叹。“微”:非,不是。“斯人”:这样的人;“斯”,此。“吾谁与归”:我和谁同道呢?“谁与”,与谁,介宾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归”,归聚,同道。
3、内容
提问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
讲解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的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人骚客”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三>疏通第6段: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讲解最后注明撰文的时间。“时”:时候,时间。
三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七、随堂练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字词
⑴古仁人之心()⑵或异二者之为()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⑷微斯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喜的句子是“”。
4、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段文字在《岳阳楼记》中是显示主题的段落,作者在此段中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B此段文字探究了古仁人的博大胸怀,揭示了古仁人与上述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根源。
C此段文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阐发议论,点明全文的中心。
岳阳楼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2)属予作文以记之(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5)前人之述备矣(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8)薄暮冥冥(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11)而或长烟一空(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岳阳楼记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习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找一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共同明确学习任务。师:本节课的任务比较的重,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要靠大家肯自学,会合作,大家有没有信心呢?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岳阳楼记》的导游词如何?
板书设计: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附教师下水文:
游华山
暑假期间,单位组织集体旅游,正好儿子也放假了,一家三口高高兴兴的跟随大部队一快去了西安一线的“红色旅游区”。风尘仆仆的旅途,虽奔波劳累,但也玩的很快乐。
旅游的最后一天,就是爬华山。在车上,听导游小姐介绍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上到处是悬崖峭壁,山路险峻,有的地方笔直向上,只容一个人上下,有的地方成九十度的角度,如果有“恐高症”的人最好不要冒险,有好多女孩子爬上去,就下不来了,蹲在那儿哭,路很狭窄,又不能别人背,只能靠自己的耐性和胆量往下走,看来这些小姐们,哭过后,还要用自己的双脚走下来。
很多人游华山,视为探险,在险中寻求自信与陶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好容易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不禁大惊失色,想着这次可能回不去了,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这里的崖壁上就刻有“韩愈投书处”五个大字。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却形象地表达了此境之险。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头,登上华山后,大笑韩愈的胆小;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但登到险处,胆战心惊,半途而返。华山之险是其特色,它的引人之处,也就在这个“险”字上。我的身体素质很差,听导游这么说华山的险峻,心里就想放弃登山。呆在山脚下等大部队,既不需要汗流浃背,也无险事迭生。即使枉费了那一张爬山的票,也不可惜。无奈,儿子死缠硬磨,非要我陪他爬上山顶,为了给儿子做表率,我和爱人(有恐高症)还是硬着头皮答应孩子的要求。最后,一家三口研究决定:既然来到山脚下,就要尽力去爬。如果中途实在爬不上去了,就原路返回。
同行者中有三个很胖的同事,害怕爬山吃尽苦头,他们好不犹豫的选择了坐索道上山。还有五个年龄大的同事在华山山脚下等着。不过,这几个老同事都在华山脚下,花了八十元钱,他们和华山的各个险山风景合影了,也不枉此行!我们大部队从华山山脚的玉泉院起步,前者呼,后者应,儿子跑在前面,我和主人也看不见儿子的影子,路又那么险,心里急,一路上嘴里不停的大声喊着儿子的名字,人家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来,怎么来到华山,老子落后儿子靠前了。沿山谷,走约二十华里,到达一处叫青柯坪的地方。其东侧有一块大石,刻有“回心石”三字。从这里往上就是华山的险途。这三个字是告诉那些体力不济和胆子小的人,到这里就可以原路返回了。同事们都很有毅力,没有中途返回的。太阳也来凑热闹,高高的挂在哪里,一点情面也不讲,顶着烈日,我们攀一步,再攀一步,再一步。
大约一个小时零二十分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景,就在一瞬间照亮了我们的眼睛。好美的华山,云天相接,好似来到九霄云天里,好险的华山,从山顶往下看,山路笔直向下,就像站在井边往下看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的感觉。我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自信。今天,我能登上这险峻的华山,看来我的身体还很过硬。可惜的是,登上北峰,主人的恐高症状反应很厉害,不敢再攀登了。主人不敢往山下看,坐在那山顶的石头上休息。儿子很疼他的爸爸,提议坐索道下山。我们一家三口,花了一百五十五元钱,坐索道下山了,体验了一下坐索道的滋味,还是蛮舒服的,就跟坐飞机差不多。
有些东西光听别人说,自己没有亲身体验是感觉不准的。华山虽险峻,但并不可怕。我对华山的总体印象:华山,在险中让人沉醉。华山,没有桂林山水的风情万种,也没有漓江的“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芬芳,它有的是“雄奇壮美,空旷博大”。华山注定不能与险分割,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幅绝世的画卷,彼此辉映,相互映衬。
磨破双脚的华山之路,划破双手的铁索链条,令人胆战心惊的笔直的石级,给了多少人一个信念: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华山的险峻时刻提醒登山的人,路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凭借自己才可有“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勇往直前,风雨兼程,才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华山的险峻也给登山的人们平添了一种勇气,平添了一丝信念,将坚定的步伐踩的更扎实。
岳阳楼记教案 篇7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作记缘由
佳境概述(实)
状景因己而悲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念天下忧乐
抒怀天下己任
记录、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三、另类拓展
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平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
四、读后
家庭作业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阳楼记》,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
岳阳楼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