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觅知网 《社戏》的教学设计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社戏》教学设计,觅知网,《社戏》的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文常。
2、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和行动,了解以双喜为主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征。
3、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培养理清复杂的情节结构的能力。
5、提高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能力。
6、使学生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和友谊的美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培养和拥有这种情感,力求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学习重点2、3、4、6
学习难点3、4、6
预习导学
一、自读课文,完成并记忆下列文学常识及字词,组长做好监督及检查
1、准确记忆、掌握作家作品:(7分钟)
2、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准确地读、写、注拼音。(9分钟)
归省()行()家惮()xù()dao()
dài()慢cuān()duo()fú()水
船lǔ()yì()立yùn()zǎo()家juàn()jiǎo()洁 一小撮( ) 乌jù()树棹()着船
漂渺()chán()chán()jiū()gě()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26分钟)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以小标题的方式归纳层意,指出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三、课堂小结:(3分钟)
探究交流
第一课时
一、读1—3段(看戏前)。分析(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13分钟)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8分钟)(要根据本句话在段落和全文的位置归纳。注意:归纳要素要全。)
2、本篇题为题目是“社戏”,这段文字看似与题目关系不是很紧密,能不能删除?为什么?近似问题变相——这个题还可以怎么问?
(1)、题目“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这段文字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答案类似。)(5分钟)
二、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思考(8分钟)
1、为去赵庄看戏“我”经历了三次波折,三次转折,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并分析写波折和转折的作用(或原因)是什么?(5分钟)
2、“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应如何理解“立刻”和“哄”?(3分钟)
三、读10——13段(夏夜行船):终于能够去看戏了,“我”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怎样来写的呢?(先独立思考,后交流合作,注意组长职责,同时注意在课本上做出标记。)(20分钟)
1、心理描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情?(2分钟)
2、动作描写:开船时,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请在课本上划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钟)
3、景物描写:11段是对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景物描写,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联系全文思考,这描写有什么作用?(10分钟)
4、“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中“依稀”与“似乎”可否删去?(2分钟)
5、文中写到了两处误认,概括并分析其作用。(2分钟)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探究交流第二课时
一、读14——21(赵庄看戏)思考:(12分钟)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2、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3、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二、读22——文末(月下归航,偷豆余波)思考:(20)
1、22段景物描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目的是什么?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和“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各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怎样看待“偷豆”这一情节的安排?(可以从目的、头谁家的豆、怎样偷、怎样防止被人发现、如何对待后果等处分析)
4、既然戏不好看,豆不好吃,为什么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分析人物形象:(请自选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8)
①、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
②、六一公公:
三、课堂小结:(概括主题)(5分钟)
巩固检测
一、重点语段阅读:
(一)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15分钟)
1、为什么“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此时‘我”有怎样的感受?
2、“我”的心为什么原本“很重”,忽而“轻松”了?
3、这句话中的“忽而”“也’“似乎”都是什么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对表达“我”的轻松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算在眼前了。(25分钟)
4、用波浪线划出第1段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第1段中加点词“似乎”“也许”是表示猜测的副词,“我”猜得对不对?去掉这些副词行不行?为什么?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三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什么的心理。
7、第2段写“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哪些词集中体现了“我”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8、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的精彩。夏夜行船通过那些角度来写景的?
9、“……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句中的“他”指代什么?这里描写的心境与第1段的有什么不同?
10、对于文章一句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学后反思
答案:
第一课时
1、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2、归省(xǐng)行(háng)家惮(dàn)xù(絮)dāo(叨)dài(怠)慢cuān(撺)duo(掇)fú(凫)水船lǔ(橹)
yì(屹)立yùn(蕴)zǎo(藻)家juàn(眷)jiǎo(皎)洁一小撮(cuō)乌jù(乌)树棹(zhào)着船漂渺(piāomiǎo)
chán(潺)chán(潺)jiū(纠)gě(葛)
二、整体感知
1、顺序: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展顺序。线索:看社戏。(记叙的线索一般为:时间、行踪、人物、物件、事件、情感变化、见闻感受)
2、答案A:
一、写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机缘,交代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我”
盼望看社戏(1——3)
二、看社戏(4——30)
(1)戏前波折(4——9)。
(2)夏夜行船(10——13)
(3)船头看戏(14——21)
(4)月下归航、偷豆(22——30)
三、戏后余波和怀念社戏(31—40)
答案B:
第二课时:
一、1、见教参P158:
(1)我到那可以“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归我吃”,小伙伴关怀“我”;
(2)我去到那可以不念<诗经>之类"我"既不懂又不感兴趣的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不循规蹈矩,“打了太公”也没人想出“犯上”这两字来,对自幼受封建道德秩序压抑“我”的这是种对自由的宝贵享受;
(3)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挖蚯蚓”、“钓虾”、“放牛”,比城镇宅院中“我”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儿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景色优美,新鲜有趣;
(4)最重要的是:去那里可以看社戏。
2、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机缘,为下文写看戏做铺垫。
二、
1、(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一哄”是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在社戏中“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是说聚在一起的孩子一下子吵吵嚷嚷就出了门。“一哄”,写出了孩子们得以去看社戏时的兴奋、高兴。
三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动作描写,动词“拔”、“点”、“磕”、“架”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3、景物描写: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视觉写其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其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从听觉写其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从嗅觉写其味:豆麦的清香;从心理感受写“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4、因为这里看到的赵庄,听到的歌吹是由于心情迫切而产生的一种错觉。如果去掉,便于下文相矛盾。
5、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关键词: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第三课时
1、“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2、(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2)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4)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3、(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二、
1、“回望”表现了我留恋、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了戏台如梦似幻的情景,与来时的情形照应,也表现了“我”对戏台的向往留恋。
2、赏析划线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船行之快,突出小伙伴们划船技艺高超和心情愉悦。侧面描写,突出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对于成人的无限烦恼,重重束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赏读语句、美词:感受人物品质和体味景物描写;
2、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品质和体味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层含义,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本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讲什么事?(看社戏)
2、直接导入:那么,这次看社戏给鲁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哪个地方(自然段)体现出来的?(最后一段)
二、讲授新课
1、齐读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分析最后一段
①如何理解句中的“再没有”和“不再”两个词,说明了什么?(那次看社戏的经历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板书:难忘
②如何理解句中的“好戏”,真是看了一场好看的戏吗?文中哪个地方专门写戏的?(不是戏本身的好看,而是由戏想到戏外的人好而难忘)
a、要求快速找出戏不好看的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b、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评价人物品质),例如(举表现人物的语句)的句式自由赏读人物描写语句。板书:乡人好(淳朴)
③如何理解句中的“好豆”,文中提到的“罗汉豆”真的很好吃吗?(不是豆好吃,而是偷豆的'事很好玩且有趣而难忘)板书:乡事趣
④如何理解句中两次重复的“那夜”,“那夜”到底是什么样的夜晚,美吗?文中有没有专门描写“那夜”的语段?(有,第11段)
a、齐读第11段;
b、指导运用“我认为(美词)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或表现出了)”的句式来体味本段中描写景物的美词。板书:乡景美
⑤结合板书总结主题。板书:抒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新课
思考:从本文中不难看出鲁迅笔下乡人的淳朴善良品质和乡景的清新美丽之中不乏充分体现一种和谐之美,那么请同学们也试谈谈你眼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呢?
四、巩固新课
作业:以“我心目中的朋友”为题写一篇不少500字的记叙文。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二、创设学习意境,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多媒体播放师生共同搜集的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社戏”的知识。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四、赏析精段:积累美句
品味美词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看过社戏,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于成年后回顾起看社戏的经过还记忆犹新。这位文学大师用语言文字表述看“社戏”的'过程时,语言相当的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时,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
(1)自己认为最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
(2)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用屏幕打出要求)(好、中、差同学各找2名进行回答)
五、布置作业
仿句练习:
1、仿照“生活就是一块五彩缤纷的调色板”一句的形式。写两句话。希望就是。童年就是。
2、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仿句“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2、简介作者鲁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2、解决课文的生字词。
3、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4、文中的“迅哥儿”是鲁迅自己本人吗?
三、理清文章层次:
1、思考:本篇课题为《社戏》——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但是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明确:
“看社戏”——中心情节〔详写〕
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开头
六一公公送豆——结尾
2、既然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那么,围绕这一中心又写了几件事?
明确: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导入:在上一个单元,我们领略了快乐美好的金色童年,请大家讲一讲童年留给自己最美好的回忆。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让我们一起跟随他去看一出《社戏》。倾听,讲童年趣事。
2、布置任务: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为什么?阅读课文,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社戏”。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布置任务:再读课文,结合文章的标题“社戏”,说说按事件的`发展进程可将本文分为哪几部分?
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问题情境:从课文的描述来看,当夜的社戏其实并不精彩,但为什么作者说“以后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思考,小组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5、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讲述。
教学反思
第三块:赏析月夜美景。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布置任务:在社戏途中有两处景色描写,请放声朗读。你觉得美吗,为什么?如果你处在这几段文字描绘的情境中,将是怎样的心情,有怎样的感受?
诵读,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3、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小组讨论,交流。
4、组织交流、评价。
讲述,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一节课内容
(二)、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课堂交流
2、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3、思考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三)、评人物,抓中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四)、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吗?为什么?
2、文章的结尾看似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如何看待“偷”豆的行为?齐读最后一部分。
(五)、体验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六)、课外完成下列作业(自选一题):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重点难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二、 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
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预习内容
1、解决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怠慢
凫水
家眷
皎洁
撺摄
凫水
潺
歌吹
蕴藻
楫
漂渺
纠葛
三、整体感悟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内容。
2.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大声朗读。
提示:
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由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ZI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分析研讨: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1)讨论并归纳:
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D、E、F
(3)略写的是:A、B、G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
2、景物描写优美。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37页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悟
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
2、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明确:
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和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戏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3、按照叙述的先后,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要点:
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其中,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余的是略写。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明确: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许多乐趣。
2、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试分析双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明确:
⑴双喜的形象(找出有关双喜的语言、行动描写,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双喜是个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聪明、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
⑵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里个淳朴的乡民形象,六一公公只能小伙伴搞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后来他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地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3、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片断,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开对景物描写的?反映了人物怎么样的心情?(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明确: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立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表达效果。
夏夜行船,主要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入手,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月夜归航,写得更具有童话色彩。那航船在浪花里蹿一句,烘托出孩子们的欢畅愉快心情。
4、小说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应怎么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体会吗?
明确: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浪漫的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第37页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第38页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社戏》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教学重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写人有详有略的《分马》,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bèi
惮: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凫(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四层: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为第一层,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总有哪些乐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