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苏教版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小数加减法评课稿苏教版,小数加减法评课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盛老师...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小数加减法评课稿苏教版,小数加减法评课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盛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首先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应用于生活。接着在讲授新知环节,盛老师采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特别的好,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我感觉盛老师画图时如果用直尺画,显得更规范,以及板书时图画的再大些,后面的孩子看的会更清楚。

  在练习环节,盛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为保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列竖式计算。这点是很多孩子容易忽视的。

  在处理知识点时盛老师每道题都进行了讲解,我觉得如果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当当小老师讲,或是孩子会做的不用在做讲解了,我感觉这样会不会更好。

  陈老师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这节课,首先铺垫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陈老师要求孩子把算式说完整。以及在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回答5×9=45时,学生读作:5乘以9等于45,我觉得这里如果让孩子发现错误会更好。

  引入新知环节,陈老师做蝴蝶标本,让孩子认识标本,以及告诉孩子谁想学如何做标本,只有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才教你。学生的积极性更高。采取合适的方法,及时鼓励学生学习兴趣。

  在处理知识点时,让学生独立说出3句话,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问学生时,让孩子提一个乘法的问题和提一个除法的问题,限制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看图列式的练习中每瓶有3朵花,有4个瓶子和每个笔筒里有3枝笔,有4个笔筒。这两题重复,可以去掉一道或是换一个图。

  在处理练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我觉得先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写在书上,然后再让学生汇报,这样会更加节省时间,我觉得最后两道题都是提问题,可以去掉一道题,这样这节课最后的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然后谈收获,这节课正好讲完。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如果有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2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回顾整理,因为它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教师只在重点处给予点拨、补充和引导。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亮点,又有不足。

  亮点:

  (1)学案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由浅入深,既注重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度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差异生的知识生成。

  (2)加强了学生合作交流、评价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积极的思维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评价、纠错。以达到会做、会讲,会表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中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不足:

  (1)对知识的总结不够准确。

  (2)学生的书写应从细节入手。书写应从左到右,小数点应是圆的,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不能中原题中改等。

  (3)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度不够。用班班通展示学生的学案会更全面,同时也能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这节课也存在着如何使复习课更加实用高效,在以后的复习中我将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做到真正的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3

  谢老师上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谢老师是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有独立想法的年轻教师。这节课,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为主,主动探索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两位小数的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

  课后,老师针对谢老师这节课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但对于像这样的计算可到底怎么上,应该怎么上,作为一位工作十多年的老师,我心里还是没有底。

  朱老师根据大家的想法,对这节课做了精确的点评。他清晰的点评,使我收获很多,明白了像这样的课应该怎么上。大部分年轻教师对计算的教学,要么比较粗糙,不注意细节;要么一味的强化练习。总感觉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模式。

  朱老师的点评如下:

  一是,复习题为什么服务?本节课的复习题在这节课没有充分的使用,缺少了迁移转化这这环节。

  二是,情景要为教学服务。从情景中找元角分,为计算服务。

  三、教是为了学服务。加法要着重用力,4和3为什么要对齐,7和4为什么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计算过程按整数方法。第一步试对位,式计算,再出一些题目题自己练习,自己解决。

  四、教是为了不教,掌握了加法,减法可以不教,,并和加法进行对比,并且出一个提高题目,4.75元+2元。

  这样教学计算课一是细化,二是层次清晰。朱老师的这次评课,使我受益颇多。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4

  今天李老师展示的是《小数的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感受。第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

  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第一、在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时,李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学生板演,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1、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3、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正是随着不断的追问、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第二、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主要表现在分组讨论和参与展示环节。

  建议:

  1、在计算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缺少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结,检测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小结一下:这一课我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我课堂上表现如何,发言几次,质疑几次。学生通过自我小结,将整节课在脑海中再现一次,起到回顾的作用,还可体会到参与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缺少自学成果的展示,本节课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学、组内交流,多数学生是能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的话,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补充、完善,就可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5

  今天李xx老师展示的是《小数的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感受。

  第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时,李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学生板演,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

  3、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正是随着不断的追问、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第三、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主要表现在分组讨论和参与展示环节。

  建议:

  1、在计算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缺少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结,检测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小结一下:这一课我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我课堂上表现如何,发言几次,质疑几次。学生通过自我小结,将整节课在脑海中再现一次,起到回顾的作用,还可体会到参与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缺少自学成果的展示,本节课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学、组内交流,多数学生是能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的话,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补充、完善,就可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6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习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7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内容的置换。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习,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想买什么?然后由教师的问题引入例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竖式时,我设计了质疑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并讲述了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

  接着教学小数减法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励学习兴趣。用他们开始想买的文具提出自己的减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就乘势追击,巧妙的提出想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就着这样的气氛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不能不写?”结合刚才的争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并完成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升华。把教师的讲解权充分还给学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孩子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在这次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合作交流、讨论、说理、争辩、纠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取长补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结构,使每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下来,我认为整堂课缺乏严密的安排。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设计”,“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教材的灵活运用不够,创造性差,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练习量不够,学生的反馈老师无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8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习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0

  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她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陈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第二,重视错误资源,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师出示错误算式,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同时,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本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讨,

  1、复习题3米+4厘米=()厘米,与本课关系不大,可以改为一道整数加法运算。

  2、教师语言不严密,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末尾对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恰当评价。

  3、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本课教的是例1,例2是被减数末尾的位数不够,需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处理,与例1相比,有难度。教者只教了例1,但练习中出现了例2的题目,学生练习时效果不好。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1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平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3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习环节,x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4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15

  今天有幸听了市实验小学苏娜老师的《小数加减法》一课,让我收益匪浅。苏老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苏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苏老师的引入比较成功。她让学生看到0.1想到什么,出示想到的图形、钱去理解0.1的含义,进而再去计算,为计算教学铺垫,为探究铺垫。这样孩子们探究时就有能力自己利用这些素材探索计算的原理,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习旧知学习新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苏老师创设了课前前测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素材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基础主要有第一、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第二、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第三、小数与元、角、分的化聚的关系。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苏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总体来说这节课十分值得我学习,特别是在学生探索活动的设计上很花心思,很贴学生实际,今后我也要这样进行教学。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