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探究式学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式教学又称“做中学”、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探究式学习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式学习 篇1
1、探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图景。而这一切必然对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仅以文化知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教育内容与有限教学时间之间难以协调增长的矛盾;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就是知识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育过程,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放射成功,美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引起了他们对教育意义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开始了对以“纯知识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的改革运动。
1959年9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在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召开了专门研究改革中小学理科教育的伍兹霍尔会议。大会主席,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提出了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并率先倡导“发现法”,锐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发现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与此同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1961年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方法。由于探究式学习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更具体、适用,加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加涅对“探究式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委员会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编成了小学理科教材《科学——探究的过程》(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桑德(R.B.Sund)和特罗布雷奇(L.W.Trowbridge)在对探究式学习的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后,提出了关于探究的五个方面的技能。
“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教学方法,并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附后)
探究式学习示例:河里的鱼为什么死了?
①提出问题
通过设置情境,如“展示死鱼”或“两个小朋友的对话”或“阅读报刊”等,提出问题“河里的鱼为什么死了?”
②决定探究方向
运用头脑风暴,预测导致鱼死亡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水被污染了、劣质饲料、气候异常、鱼苗质差等等)。选取关心的焦点,提炼出主要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并形成假说或预测(如可能是河水被污染了)。
③组织探究
制定研究计划,考虑分组、任务、时间表等。
④搜集并整理资料
利用各种途径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如走访该河段附近的居民,对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取水样化验、对死鱼进行解剖、图书馆查阅资料等等。 对获得的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其有效性。
⑤得出结论
解释数据及信息,形成一般结论(如调查结果是由于附近的一家化工厂排出的有毒污水导致河里的鱼死亡),验证假说或预测。并将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创作一个故事等等。
⑥采取社会行动
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让学生考虑并确定现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联络政府部门及社区,实施社会行动。如敦促政府部门对化工厂进行处罚,协助化工厂提出整改或转产意见,组织一次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等。
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目标及对应的方法 现代教育的目标及对应的教学方法
目标——“应试教育”,重结果
方法——灌输式
形式——封闭式
学生——被动、负担重、视学习为痛苦,缺乏创造力
目标——素质教育,重过程
方法——探究式
形式——开发式
学生——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富有创新精神
4、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环境问题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环境教育活动中,关心周围环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社区环境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可见,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相似,是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即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了解环境,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来理解环境问题,认识人们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体验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由于人们的失误给环境所造成的损伤。这些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
(3)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它不局限于在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探索有关环境的问题,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自然中。
探究式学习 篇2
在听了山东杜郎口徐立峰老师的主题报告后,让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观念决定行动,习惯决定效果”。对教师来说,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放手,总是害怕学生学不到位。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的情况下,变成了“学习机器”,完全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所以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做学习的“主人”,愿意学,主动学,快乐学,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课前优化设计,课中灵活驾驭,课后勤于反思。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放,还要会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灵活改动,引导学生学习。“敢放需要勇气,会收是智慧、能力”。而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这种习惯不仅是学习的习惯,而是各方面的习惯,包括走路习惯,吃饭习惯,睡觉习惯,卫生习惯等。这些生活习惯看起来好像与学习无关,但却可以带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无形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习惯培养是开放课堂的前提条件,没有好习惯,课堂越开放,效果越打折扣。所以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抓起,老师做好表率。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一个的培养、强化。每强化好学生的一个习惯点,学习效果就会增强一点。学生学习最大的天敌是依赖。在学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的习惯,树立参与无错的意识。让学生踊跃参与,主动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决不要把学习看做是任务,而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不可多得的机会。
在听完廖牡丹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老师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让人感觉很舒服,很轻松。学生在这种轻松舒服的氛围中学习,自然不会感觉到压力,而是一种享受,在无形中就学会了知识,而不是被逼无奈的“学习机器”。学生愿意参与,全心投入,主动思考,学习就变得简单而顺理成章了。在这种课堂模式中,老师是亲切的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心里上感觉与老师是平等的,人格上受到了尊重,就会愿意与老师交流,与同学探讨,加强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这种亲和力不是表面上的,从形式上是无法模仿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教师首先要从心里上尊重学生,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人,放低身价与学生交流,真心的关爱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亲切自然,包括语言亲切,表情自然,语气轻柔等。尽量用征求、商量、询问的语气,个别时候,要降低身份,向学生道歉等。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共鸣,进行谈话式的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尊重。
在两天的课改培训中,让我学习很多,除了教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学习,从内心要尊重和关爱学生以外,教师自身也要不但的学习、探究、勤于总结和反思等。当然,对新的课堂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疑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探究式学习 篇3
一、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学习情境,明确探究问题
当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进行学习,这样就使知识更加抽象,难度也更大。而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能够模拟出知识发现的情境。在创设情景时,提出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探究问题,激发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小学生探究问题为主线,在小学生对所要探究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和当代生活,整合教学内容,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导小学生自主的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2、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探究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学生能够探究并且有必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使探究式学习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实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的方式间接的传递和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热情和需求。而教师自身也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教材中各方面的内容,科学的选择探究学习的内容,并制定出相应探究计划,以使整个探究过程完整的实现。
3、组织实践探究活动
当今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都是通过抽象的文公式、符号等间接的形式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探究和数学知识构建的直接过程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究操作的机会,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研究过程,得到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数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感受到知识探究和经验构建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组织一些数学探究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机会,更加全面的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4、交流和总结
在数学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于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总结,给每一个人发言的机会,并且允许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小学生深入地认识整个探究过程,并且深刻的记忆。通过交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交流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所有小学生的探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议。
二、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成分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的研究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建设。
探究式学习 篇4
探究式学习是通往外界的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很难兼顾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使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为学生打开通往外界的窗口。赵凯华教授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的序中谈到:“我国的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是课程的内在联系紧密,论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但是我们总觉得,在我国的物理教学中缺少点什么。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每遇到问题时,总是开始便埋头于用系统的理论工具,按部就班的作详尽的定量计算,而且常为某些计算细节所困惑,尽管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直觉的思考就得到定性或半定量的结论。”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特点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学生通过主题探索与教材以外的物理世界发生联系,这些主题也就是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只有这些联系发生的多了,才能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定式发生变化。由教材体系的线性思维转变为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非线性思维,有了非线性思维,才可能出现直觉思维,才有可能创新。
探究式课堂教学激发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后,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能从感性材料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如在组织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一节课的教学时,利用酒精灯煮鱼这样一个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认为鱼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中,当他们看到加热烧瓶颈部直至水沸腾而金鱼却安然无恙地游来游去时,学生惊奇不已,产生浓厚的兴趣。适时马上让他们根据现象提出心中的疑问,他们会非常踊跃。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
物理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直觉性思维的有效手段。物理灵感是人脑对百思不得其解的物理问题的突然领悟,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激烈的跳跃和升华。通过课堂探究式学习,形成非线性的物理知识结构,产生非线性思维。这些非线性知识就是通过与外界不断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获得的。信息技术为这种交换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互联网广泛涉猎与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代表物理发展的最新应用、前沿技术,也可以是交叉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是与专业相关的专题。
思维的突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有创造,必须首先有物理学科知识的积累。当学生刚开始接触课堂之外的物理世界时,会觉得处于一片混乱,不知如何将这些真实性的事件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将课堂上建立的物理表象与现实世界进行关联,如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变质量的动量守恒定理,产生黑障与等离子层有关。这时非线性知识结构中的关联作用起作用,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他们会自己继续学习,知识继续积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且知识之间的关联效应达到一定阈值时,会发生思维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产生直觉和灵感。
总之,探究式学习体现了协作学习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进行主动探究,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并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中考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出题思维,是新课标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探究式学习 篇5
几年来,通过自然教学的不断实践,使我深切地认识到,要使学生应用探究式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也应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探究式学习兴趣的特点
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自然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兴趣,具有多样性、普遍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1、多样性。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极为丰富的,如实验中的不同现象的出现兴趣、模仿教师做实验的兴趣、总爱冒险的兴趣、好奇等,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成为学习科学的直接动力。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提出的问题,大胆的猜想,敢于冒险的做法,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普遍性。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均会有所体现。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并且探究兴趣的影响不仅在课内,而且涉及到课外与校外。
3、不稳定性。探究式学习兴趣是易激发也易转移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探究兴趣逐渐消退,也会伴随终生。如讲解缺乏感染力,方法陈旧老化,单一等都会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转移或消逝。
二、探究式学习兴趣的培养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前提。学生在上课时都抱着学习新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来上课的。只要是学习新的内容,学生都会感兴趣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自然课教师要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用准确的讲解,科学的实验,完美的结论,用事实说话,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的真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一听了之,应拿到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验证,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很重视自己的提问,因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定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更会多想,多问,多探究学习,一定会慢慢形成一种内动力,驱动学生自己学习。为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免让学生失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只忙教学进度,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当然,对探究式学习就不会感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不到培养。所以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
2、教师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途径。在自然课的教学中,学生会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想与教师探究,如果教师以对学生的问题,一点也不感兴趣,学生也会没有探究的兴趣的。在做实验时,学生为了探究新问题,有时会让教师上课前没有准备的实验,这正说明了学生有探究的兴趣,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这些合理的要求。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学生做把火柴放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火柴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自燃起来了,做完后,有个学生问我,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能不能也着火,我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又让他们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看能不能也着火,最后,纸也燃烧起来,我认为这这样做很有必要,让他们敢想,敢做,敢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探究欲望得到了加强,想信他们对于自然课也会感兴趣,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3、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的手段。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与成功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每一次课的教学中都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如我在做实验前,总是让学生先猜想实验会出现的结果,在讲《雷电》这课时,在我摇动起电机前,我让学生先猜想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有的同学说,会使两个小球相撞;有的同学说,会使两个小球相排斥;有的说会出现火花;更有的同学说会发生爆炸等等很多我所没有想到的假想,等我做完实验,结果正确的同学像是战胜的将军,不顾我的课堂,大声欢呼“也--”,哪种表情,哪种喜悦,会让他们对探究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积极,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对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把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来抓,自然课的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得到提高。学生的这种探究学习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自然课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在自然课教学中及科学课中,引导学生从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形成自己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探究科学的奥秘服务。
探究式学习 篇6
物理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所以,物理实验是合作、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式。
合作、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合作、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与其他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从活动中领会科学探究的思想,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物理课程的五项基本理念,其中第三项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多样化”。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变以教材为本、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列为同样重要的方法。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经过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质量不断提高,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我们应该承认,现在仍有一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师生之间、学习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也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中充分运用眼、耳、鼻、舌、手等全部感觉器官,在全面系统地感知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物理世界;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促进具体的形象思维向着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作风,学会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陶冶科学情操。这种最基本的科学训练,对每位学生,无论是将来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参加社会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环节
我认为要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应该从以下四个环节着手:
1、明确实验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及要求,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要提得明确,要求要说明具体,使学生能把握要领,掌握分寸,力求做到:实验操作多而不乱,分析讨论活而有序。
2、进行实验研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带着研究任务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对比、分析讨论。要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讲。在学生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只有恰当的引导和适时的点拨,才有良好的试验效果。
3、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完毕,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正确的科学语言来表达。
4、检查知识应用
学习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的前提下,设计2~3题有针对性习题,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当然,以上四个环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三、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做法
为了使每位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口,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式实验,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每组3位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探索创新,从而营造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
下面我以“电磁感应”实验教学为例,这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首先要求各组学生按照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即义务教育课程苏教版教材)第52页、图16—37组装器材,要求组装得既快又好,对于器材组装得最快、最好的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然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各小组把电磁感应实验电路闭合,并提醒各组学生都观察小量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线圈在磁场中静止时,大部分学生观察到小量程电流表的指针并不偏转,只有一些教师认为“不守纪律”的学生开始用手指左右摆动线圈,惊奇的发现并大声说:小量程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了,但偏转角度很小。这时,教师让每一组学生都左右摆动线圈,并加快摆动速度,重复多次,让每一位学生都观察清楚。
此时教师指出: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从这个实验中获得一个伟大地发现,使电能大规模的应用成为可能。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体验到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时的欣喜,并激发出自主实验的迫切愿望,学生感到他们正在从事探究一个伟大发现的实验,从而信心百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行下一步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去探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决定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等因素。 学生经历了假设、实验验证、推理分析等环节,自己重演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实验小组及时交流经验,渐渐摸索出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及其特点。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亲口总结得出的结论容易记住,并会应用,并能体现“重演”科学发现时探究实验的魅力。
四、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启示
(1)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新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细微之处的成功,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观念以及人格和个性都会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不仅如此,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上,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组织实施实验探究,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合适的实验课题,找到创新教育的契合点。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预见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给学生以帮助的准备,在课堂上要能够及时反映并合理评价每一种方案。
(3)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改变评价模式,以更有效的措施激励学生。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实验完成的好与坏、结论的统一性等都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考察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水平的变化、细节问题的处理、修正本组方案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学生的收获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评,更主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唯一标准,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考核的力度,衡量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实验资金的投入,确保实验的正常运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4)实施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记录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探究、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信息交流技能的自我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到引导作用,是学生的领路人,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了学生诸多的现代素质,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探究式学习 篇7
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探究
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上才能萌发探究的种子.健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动舒适、愉悦,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潜能,展示自我.首先,教师应该有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创造的潜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修正、升华.鼓励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同时要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向,使课堂能够在掌控之中.其次,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把自己看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激发兴趣,主动发现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但是学习兴趣并是不会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来充分引导、调动.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动的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既然是激发,一方面不是强制性的使其接受,另一方面要有力的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堂化学课上,可以设计几个化学趣味实验,如空杯生烟、魔棒点灯、火树银花等来吸引学生眼球.这些小实验对多年从事化学教学的我们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却能充分调动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知识的初三新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放在一个较高的基点.其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化学知识从生活实践实验中得出,回头来又能作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讲解演示,到实验探究,处处都能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元素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资料显示,成人体内的铁收集起来可以做成7颗铁钉.小明看到这则信息后就拿磁铁在自己身上试验,结果并没有吸引出铁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设计幽默有趣,同时和生活联系紧密,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鼓励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协作共赢的社会,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融入社会.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要有独创的思维和见解,同时能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小组合作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应该注重合作内容.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小组合作分为课前协作,课内讨论、课后研习三种形式.
(1)课前协作.即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不仅仅指对教材的预习,还包括知识准备、资料查阅、实践调研、探讨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各活动小组的具体情况布置相同的和不同的子课题.各小组内部也可以进一步进行细致分工.在规定时间内每名学生交出自己的调研报告,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后,各小组长整理出本组的调研报告.
(2)课内讨论.即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允许保留个人意见的前提下形成一致的见解.不磨灭个性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
(3)课后研习.课后的交流与反思.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课堂知识技能的巩固、练习;教材知识的延伸,课堂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四、启发思考,萌发个性品格学科素养的培养至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由个别现象归纳出普遍规律,由普遍规律解释个别现象的能力.我曾经给学生交过一个故事:“一群科学家坐船来到一个小岛,刚一下船就看到一只黑色的山羊.一个科学家说,这个小岛上的山羊都是黑色的;另一个科学家说,你说的不对,只能说我们看到一只黑色的山羊,而不能确定整个岛屿上的山羊都是黑色的;第三个发言的说,我只能确定这个岛上确实有一只羊,我们看到的这一面是黑色的.”学生在欢笑过后思考故事的内涵,能够慢慢体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罗伯特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设计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从硫酸的性质想到酸的通性,由紫罗兰花瓣遇酸变色拓展到所有紫色花瓣、其他颜色花瓣遇酸是否会改变颜色.再如,引导学生由氯酸钾的性质推断碘酸钾的性质;由碳酸钙的性质推断碳酸锌的性质;由过氧化氢的化学式推断过氧化钠的化学式等等.独立思考能够让学生遇到问题后能够独立拿出解决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解决问题并再学习、再创造.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品格和敢于担当的人格.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