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分与清华落差有多大 孩子与家长的隔阂有多深
难以置信的骗局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秘密。相比起考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法律后果,他的行为动机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家庭关系更值得关注。
新学期即将开始,大学通知书也纷纷“上路”,广东一位考生却因为录取通知书“翻了车”。8月19日,众多微信群都出现了一份聊天记录称,广东雷州学子曹某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家人为其花四五万元准备办酒席,还准备戴大红花游行,不料惊动当地教办,一查发现是假的,父亲得知后被气昏……
晚些时候,当地镇政府办工作人员已证实,录取通知书是伪造的,该生只考了200多分,远远不够,“这是小孩子不懂事,作秀”。
▲曹某伪造的通知书▲曹某伪造的通知书
作为高考生,年龄应普遍在18岁上下,无论如何,都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从“小孩子不懂事”这种描述可以看出,虽然高考生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不少人潜意识里,他们仍然是“没长大的孩子”。这种心理上的疏远和隔阂,无疑是“代沟”的真正成因——很多成年人既不了解那些“小孩子”的真实想法,也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外人作此解读是因为缺乏了解,相比之下,这名考生的父亲更值得追问,对于自己的孩子,他到底了解多少?
该考生的高考成绩只有235分。如此惨淡的成绩足以说明,这并不是一时“考砸”,而是这名考生力有不逮。问题是,孩子的成绩到底怎么样,他的父亲难道一点都不知道吗?孩子真实成绩与清华录取通知书之间的落差有多大,其与家长之间的隔阂就有多深。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不合格的家长。为人父母,难免会因孩子取得的成绩欣喜若狂,或是为孩子闯下的祸事暴跳如雷。但是,无论突如其来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长期积累之后的爆发。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横空出世的祸端。如果不能坦然接受眼前的结果,那只能说明家长并不了解孩子长期以来的真实状况。以此次事件为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了如指掌,断然不可能出现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难以置信的骗局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秘密。相比起考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法律后果,他的行为动机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家庭关系更值得关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家长“好骗”,只是因为他们对孩子太过陌生。越是这样的家长,往往越容易遭遇孩子设下的骗局——相比起奋发努力,欺骗家长得来的片刻满足感实在太过容易。面对这样雷人的反转,以“受害者”角色出现的父亲,其实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对象。
每年此时,网上总会出现大量在线生成“录取通知书”的网页和小程序。虽然只是自娱或娱人的恶搞,但此次闹剧依然给人提了一个醒:这些大学录取通知书难得一见,“认假成真”者大有人在。“假作真时真亦假”不仅伤害亲人感情、浪费路人表情,甚至使趁机行骗成为可能,为公共安全留下隐患。
以此来看,对于此类造假式“恶搞”,也有必要明确相应的游戏规则与行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