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实践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实践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其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审美教育和渗透能力,在培养学生美学素养、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是在始建于1951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历经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于近年开展汉语言文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实践,从教学理念入手,深入挖掘并传播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创新教学理念,挖掘文学作品审美因素
汉语言文学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众多文学大家的智慧结晶,因此,文学院从教学理念高度开始,挖掘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并恰当地传达给学生,组织学生体会字与词的精妙内涵,体会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及情感抒发,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句为例,“长”与“风”、“破”与“浪”、“直”与“挂”的搭配,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语,表达出尽管前路曲折、困难重重,也不能阻挡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且终有一天,会乘千里长风、破万里海浪、渡茫茫沧海,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通过这样一系列对作品的分析,向学生传达作品的魅力,引发学生的理解、认同,进而逐渐将这种审美观念内化,直至形成自己的审美意向和品位。
延伸作品内在,身临其境感受艺术之美
汉语言文学作品往往是凝练了作者深厚的内心情感,可视作其内心观照的外化表达,因此,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共鸣,则要深入阐述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心境等因素。仍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文学院在作品的讲述过程中,会先概述李白进京为官后,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撵出长安的历史背景,在分析诗句的过程中,逐步跟随诗句的描述,穿插其与朋友的深厚友情、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等内容,力求将学生带入李白所处的环境及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出作品所孕育的深刻内涵,从而逐步建立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自身的汉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文学兴趣
网络时代,各种“快餐文化”“网络文学”被包括大学生在内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对汉语言文学需要仔细揣摩、用心感受才能一窥其内在之美的作品而言,是一种更大的挑战。要唤起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因此,文学院一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向学生传达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和知识内涵的渴望,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学院也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将视频、音频、图文等教学材料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更直观、亲切地感受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魅力。
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部署
为尽可能提高教学效率,突显教学核心,文学院依托一线教职员工的先进教学经验,不断对教学部署、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对重点、难点内容浓墨重彩,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做相应的简化甚至省略,力求以“重拳”向学生传达汉语言文学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借力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为学生的人格美奠定基石,并开阔其审美视野、积累其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能力,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双重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