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功利主义的 在儿童成长时代是不可取的

导读 进入暑假,面向儿童的各类学业和才艺培训班开办得如火如荼。其中,口才班、演讲班、模特班、小主持人班更是成为家长热捧的对象。由此,也让

进入暑假,面向儿童的各类学业和才艺培训班开办得如火如荼。其中,口才班、演讲班、模特班、小主持人班更是成为家长热捧的对象。由此,也让我们关注到了一个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现象:儿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电视选秀、真人挑战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这当中的主角,不同年龄段孩子都有,但以学龄前阶段儿童居多。他们站在不同的现场,面对镜头,接受来自商家的各种要求,和评委、专家、观众的全方位点评,以及这种种现象后的多重“消费”。但让孩子面对这一切的,往往并不是孩子自己,而是他们的家长。

其实,家长的愿望和初心当然是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观愈加多元,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视野更开阔,目标更长远,愈加重视因势利导挖掘孩子的潜质和才能。因此,在传统兴趣特长学习的基础上,诸如儿童口才班、模特班等新兴才艺训练受到家长的欢迎。

的确,很多孩子也确实凭借自身某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平台,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但与此同时,家长在其中“功利主义”的一面,以及一些商业机构为营利不惜触犯法律法规的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前段时间,3岁的“童模”妞妞在拍摄时不配合被妈妈推搡踢踹事件引发网络热评。虽然事后妞妞的妈妈澄清是因为妞妞乱跑自己着急才踢了她,但这一事件仍然刺痛了大众的神经:有多少伤害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着?

功利育儿源于家长的心理偏差

其实,家长之所以在育儿过程中掉入“功利主义”的陷阱,主要是出现了心理偏差。

一是虚荣心。成人世界的竞争与博弈心态延伸到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走在一起,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孩子的特长优势,甚至比孩子的长相、个头。一旦别的孩子某方面比自己孩子强,就似乎很“丢脸”。而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哪一方面优于其他孩子,就成为家长明里暗里炫耀的资本。加之近几年一些新生代娱乐明星的速成现象和名利双收的效应,更催生了家长的虚荣心理。于是,有些家长似乎发现了一条成才捷径,全力以赴对自己的孩子开展“造星运动”,凡是可以让孩子“露脸”的事都要做。

二是功利心。就拿“童模”行业来说,一个相对优秀、工作量密集的“童模”一个月的收入,可能远超某些成年人一年的收入。但在家长看来,这似乎并没有让孩子付出什么,甚至还让孩子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因此,很多家长将孩子的照片和个人信息上传到网络,以期得到星探的关注。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家长带着小至两三岁、大到十几岁的孩子穿梭于各个商家应聘“工作”的现象。年幼孩子忙碌的背后,是家长高额的经济收入。某些儿童才艺比赛,大奖动辄几万元,这都成为家长热衷带孩子积极参与的重要原因。

三是盲目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名要趁早”等教子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放大孩子在一定时期内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盲目跟随别人,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对孩子开展才艺培训,一厢情愿要让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功利主义阻碍孩子健全人格形成

家长的心理偏差,使得商业活动过早成为孩子生活的重心甚至全部,更有甚者,家长和商家联手,形成相关产业链,将孩子置于其中成为某种工具,这无疑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首先,过早的社会化会造成孩子自我认知的模糊,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儿童的自我认知意识从两岁开始萌芽,4到5岁逐渐清晰,并且是通过与身边环境互动逐步建立的。而自我评价对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过早参与商业活动的孩子,以幼童的身心,却长期身处成人世界,按照成人的规则,从事着成人的工作。在一些儿童秀场和选拔中,年幼的孩子说着成人的话、摆着成人的姿势,脸上挂着成人的笑,举手投足是和年龄不相称的造作和成熟。这些孩子所处的环境不能提供与他们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匹配的互动和交流,孩子的自我认知就无法建立。而来自评委、观众、商家的各种评判,又因为立场与利益的需要往往有失偏颇,甚至有些真人秀节目为了收视效果会刻意营造一些矛盾冲突,将儿童置于冲突的核心。这些对于幼小的孩子都会形成干扰,造成这些孩子以来自他方的评价来评价自我、定位自我,或骄矜自满,或自我否定,严重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其次,过重的功利化会影响孩子对于周围世界的辨识角度。在虚荣心、功利心驱使下,很多时候,家长看似为孩子创造了体验社会的机会,而实际上却往往“利”字当头,有意无意把孩子的活动表现与经济利益挂钩。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还并未形成,在这样的影响下,他们无形中也会将金钱和物欲作为衡量很多事情的标准。同时,孩子对于身边人、事、物的看法,也通常会脱离生活实际,从而失去对周围世界的辨识能力。

再其次,过度的娱乐化会让孩子失去正常成长的机会。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必需的。无论是“童模”还是少儿真人秀演员,都需要长时间按照一定标准反复训练和长时间节目拍摄。有人做过调查,很多“童模”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更换几十套服装,摆无数个姿势。这些孩子远离同伴远离游戏,被迫隐藏或克制儿童特质,努力忍耐,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失去和同伴合作学习获得认知经验的快乐。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儿童学习发展的规律,对孩子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完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刻不容缓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在儿童成长环境更复杂的今天,完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一是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完善监管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电商的兴起,“童模”行业以及某些儿童代言现象不可计数。那么从事这类活动的孩子,权益如何保障?有无潜在的法律风险?此类演出和节目是否应有相应的评估标准?相关单位亟待做出明确规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监管。

二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首先家长不能抱金钱至上的心理,以经济收入作为自身和孩子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引导孩子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次要切实尊重孩子的权益,放下虚荣,看淡功利,给孩子提供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环境和教育机会,重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成长规律和生命体验。

三是净化舆论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儿童真人秀类节目和才艺选拔类活动宣传导向的监管,杜绝对“童模”行业和“童星”效应的过分宣传,淡化家长的“造星”心理和逐利思想。同时各种社交媒体也应有基本的儿童保护意识,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信息不传播、不扩散,自觉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良好网络生态。

相信每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但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静待花开的过程,决不能追求一时的光鲜与利益。希望更多家长能放平心态,放缓脚步,遵循规律,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陪伴他们幸福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