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怎样让中小学生在使用微信中受益

导读 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也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家长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使用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也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家长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使用的欲望也就越强烈。金陵晚报近日报道,南京一项针对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约有七成以上的南京家长支持孩子玩微信;有15%左右的家长持“不提倡、不反对”态度。前,北京市一位小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北京九成高年级小学生正在使用微信”。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不少家长对孩子接触微信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禁止,到如今的理解、接纳与支持的转变。要求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远离网络、禁止他们使用微信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地使用这些新技术和网络社交新媒体,使之“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孩子用微信做了什么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玩微信比做其他事情专注。那么,孩子们到底在用微信做什么?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门口,来接孩子放学的唐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儿子今年五年级,从小学四年级就有了自己的手机,上网、玩微信,简直是无师自通,买来手机后不到两个小时全部搞定。

“对现在多数小学生来说,玩微信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儿子一共有五个微信群,分别是幼儿园小伙伴群、小学班级群、足球队群、机器人小组群,当然,他花时间最多的是一个名叫‘游戏天堂’的微信群,这是他和几个小伙伴用来交流游戏经验而设立的,有时候可以聊一个小时。” 唐女士说,小学生喜欢在微信上玩游戏,尤以男孩为甚。

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被偶像剧吸引,六年级女生梁丽丽就是青春偶像剧的粉丝,对网络言情小说也很痴迷。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在微信上和同学、闺蜜一起聊影视剧,聊穿越或言情小说,成了她的必修课,在丽丽看来,那是身心彻底放松的时刻。

据了解,多数孩子常用微信聊天,不少孩子喜欢使用语音功能,“这就像电话留言一样,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比发文字省事、快捷。我们之所以喜欢用微信,就是因为它太方便了。”梁丽丽说。

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今年1月发布“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微信功能为发语音、群聊、朋友圈发原创图文,所占比例分别为23.2%、18.8%、16.0%。通过语音抑或群聊实现即时通讯,可以增强人际间的沟通。

初二学生罗燕学小提琴已经8年了,也喜欢唱歌。她关注了几个音乐微信公众号,看到自己喜欢的曲子或歌曲,就会转发,与同学们分享。

使用微信沟通时还会有意识地遴选一些图片、文字等进行朋友圈内容的发布,这些原创或者转发的内容不仅仅起到了信息分享与传递的作用,更是自我表达与塑造的一个过程。罗燕透露,她还通过微信,结识了几位同样学小提琴的同龄人,有时也交流一下音乐会的演出信息,约着一起听听音乐会,感觉真是挺好的。

点赞,也是孩子们玩微信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往往对熟悉的朋友发布的内容,尤其是原创类内容。许多中小学生认为,给朋友发布的信息点赞,可谓举手之劳,就表示了对朋友劳动的认可;同时,也告诉朋友,我知道你发布的信息了,我关注着你,也表达了一份尊重。

说起来,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很广泛,兴趣、爱好,吃、喝、玩、乐等等话题都能涉及。

让孩子远离微信不现实

对于中小学生玩微信,南京七成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六年级学生家长宋女士表示:“女儿朋友圈里的人都是我认识的,全部是她的同学、小伙伴,还有自家的亲戚朋友。孩子的微信比较单纯,除了给朋友们点赞外,平时会发一些自己的旅游、美食以及影视、畅销书等内容。女儿平时比较关注一些公众号,以音乐、旅游、动漫等门类为主。孩子有自己关心的兴趣点,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没有必要阻止。况且,获取信息也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

宋女士表示,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要想让孩子远离网络、拒绝微信,显然是不现实的。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需要交流沟通,而微信同样是孩子间交往的媒介。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点小秘密,他们更愿意和同伴交流,微信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使用微信利大于弊。

说到儿子玩微信,家长洪女士却表现出些许无奈。她告诉记者,儿子彭涛今年读初一,对游戏着迷,男孩子自控力比较差,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概念了。本打算每天晚上让儿子把手机放在客厅里,专心在房间内学习,可是各科老师通过微信留作业,儿子的有些课堂笔记也是用手机拍照的,只能任由他把手机放到书桌上。“我们虽然约法三章,但儿子关上门一个人在房间里学习,能否专注,也只能靠他自觉了。我不反对孩子使用微信,但对他总还是有点担心。”

微信的应用,确实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方便。如今,大中城市的不少中小学老师通过微信布置作业、发布重要信息、通知,一些课件等学习内容也通过微信传给学生。

另外,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也借助微信来进行。据媒体报道,国庆节前重庆沙区某小学为了选大队委,让10名候选人录制竞选视频上传到某微信投票网站,通过投票竞争职位,投票时间为9月30日零点开始,10月10日16时为止。如此,一些学校、老师的积极参与,让孩子们接触微信变得“理所应当”。

微信在承担沟通老师和家长的任务之外,也成为老师联系学生的“常规渠道”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要想禁止孩子使用微信,不但隔绝了孩子与他人的联系,在客观上也为孩子的正常学习设置了障碍。

引导孩子让微信为我所用

在孩子使用微信这个问题上,与其“堵”,不如“疏”。因为,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也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家长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使用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信息时代,孩子更容易接受新技术。但孩子使用微信,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监督、引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来自亲情、友情的关爱十分关键,家长和老师启发引导孩子建一个家人圈,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亲人纳入自己的朋友圈,经常交流,有利于孩子的情感表达,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关心,也容易使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浓浓亲情,学会尊老爱幼,小小的微信圈成为关爱的纽带。

家长指导孩子使用微信应遵循“不要杜绝、也不要放任”的原则,引导孩子把微信当成学习工具来使用,比如网络上的公开课,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和孩子一起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能帮助孩子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

比如,对于学习乐器、声乐,或喜欢音乐的孩子,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推荐一些相关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一些新的演出、知识介绍和艺术赏析;对于喜欢美术的孩子,也有相应的美术微信公众号、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信息。

微信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孩子喜欢文学、历史、集邮,还是喜欢小动物、喜欢四轮驱车……家长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关注,并随时转发一些自己看到的最新内容,使孩子能够借助微信这个新技术、新媒体丰富自己,愉悦自己。

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自制能力等定一些规矩,明确上微信哪些内容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多久。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告诫孩子,他们这个年龄在网络上只能跟认识的人聊天。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家庭住址、学校情况等个人信息告诉他人,告诫孩子什么是不健康信息,不要发送也不要接收带有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

当然,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依赖手机,沉迷于聊天和玩游戏,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