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动态 >

到底要不要赴以留学主要还要看个人需求

导读 刚到以色列时,我曾疑惑于以前一些国内朋友对犹太人过高地捧,因为与以色列人打交道时,我常常感到不够顺心。在以色列生活一段后,我又不解

刚到以色列时,我曾疑惑于以前一些国内朋友对犹太人过高地“捧”,因为与以色列人打交道时,我常常感到不够顺心。在以色列生活一段后,我又不解于一些其他文化对犹太人的“恨”,因为与以色列人深入接触后,我发现他们没有传言中那么糟糕。一个民族的形象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留学以色列,我真正开始自己亲自去认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欢迎争论

我对以色列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兴趣,我于2016年来到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研究的硕士课程。相较于欧美国家,留学以色列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学费便宜,硕士阶段奖学金名额丰富。以我的专业为例,2/3的学生都能拿到奖学金,全奖和半奖各一半。国际学生每年学费约1.7万美元,奖学金基本可以抵消学费,自己只需负担生活费。另一方面,教育质量有所保证。很多老师有欧美留学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出于对本国教育的重视选择回国执教。希伯来大学的医学、农学以及数学等专业比较有名,另外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等高校也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学生很多,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可能会基本按教材讲课。希大大部分课堂是20人左右的小班,以英语授课。我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五六个人,没有固定教材。课堂就好比一个小型研讨会,老师提前告知讨论主题,提供阅读材料清单,需要学生私下做功课。

每堂课老师都会让学生就讨论主题发表看法,我一开始不太适应,每次发言都很紧张,怕自己说得不对。后来我发现,讨论课没有所谓的对错,老师和学生会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慢慢我就有自信了。班上有来自中国、美国、芬兰、德国和瑞士的8个同学,讨论起来可谓刀光剑影,火花四射,和国内很不一样。中国人讲究“和气”,表达不同意见好像就是对谁有敌意,以后可能就难以相处了。而以色列人崇尚“争论”,珍视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了解别人的想法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多姿多彩。

这种启发式授课除了带给我知识本身,还培养我的学习自主性。我会把课堂上出现的知识盲区在课后补上,把碎片化的东西拼凑起来。我变得更愿意自己思考,不再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

富得低调

以色列人的生活非常朴素,不怎么在乎穿着打扮,大学教授也经常穿着T恤、踩着布鞋来学校上课,甚至稍微打扮一下会显得“扎眼”。像宝马、奔驰这种名贵车,在以色列的街道上也不怎么常见。当地人更钟情于实用性强的小车,在他们看来,车只是工具,不是身份的象征。

实际上,以色列人的收入不算低,平均月收入近2万元人民币,就连学生打工时薪也接近100元。以色列人给我的感觉是“富得低调”,他们喜欢把钱花在感受和经历方面。以学生群体为例,以色列高校每年有1个月的寒假和近4个半月的暑假,学生们打工存钱,跑去全世界旅游,开阔眼界。

如果想去以色列留学,中国学生需要注意的就是以色列的物价不低。国内一包四五块的饼干,在以色列差不多要20块钱人民币。房租价格也不菲,学生公寓的租金甚至比外面租房还贵。我和另外两名中国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3居室,每人一间卧室,共享公共空间,房租每个月大约3000元人民币。在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都很热情,从一间租屋搬走的人常常会慷慨地留下不少家具和日用品,新老留学生一代代传下去。房子虽有点老旧,但“五脏俱全”。

文化丰富

赴以留学之前,我在北京跟着一位汉语十分厉害的以色列小伙子学了一些简单的希伯来语。后来经过两年“沉浸式”学习,目前我的希伯来语已经达到中高级水平。出乎意料的是,在以色列学中文的人比我想象中多。可能因为北上广节奏太快,他们不少人喜欢去成都留学。耶路撒冷特别安静,和惬意的成都颇有几分相似。

以色列的留学生以德国、法国和美国人居多,多数都是犹太人,这两年中国学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过,相比欧美,以色列高校在中国还并非广为人知。到底要不要赴以留学,主要还要看个人需求。

我很喜欢历史遗迹等人文风光,利用假期走过不少地方。特拉维夫比较现代化,耶路撒冷就更有一种古城的风情。当地人对于亚洲人格外友好,常有街上小贩看到我是就大呼“你好!抠泥其挖!萨瓦迪卡!”,他们分不清我是亚洲哪里人,就用所有会的亚洲语言轮番问一遍,总有一句让你听懂。有时候还会有当地人突然冲过来,指着身上穿的T恤说,“看!Made in China!”用这种方式套近乎。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我有种以色列人“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举例来说,希伯来语里没有“不好意思”这个词,连“先生”这个词都非常少用。最礼貌的表达方法无非是在一句话里加上“请”而已。以色列从文化、社会、宗教上,有许许多多不同派别的人在这里生活。正是因此,在这里我也能遇见更多不同的人群,体会到不同的人文背景。中国留学生来到以色列,更能学会对“不同”的包容理解,求同存异。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