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消化科知识:什么是痰核
目前关于到医学消化科知识:什么是痰核这一类的信息是很多小伙伴们都非常关心的,很多人也是经常在搜索关于医学消化科知识:什么是痰核方面的信息,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此类的信息,小编就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一 概述痰核,病名。据文献记载,痰核有3种含义:①见《医学入门》卷六。泛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该病多因脾弱不运,湿痰结聚于皮下而成。症见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治宜以清痰和气为主。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可用开郁清痰丸加味。②即瘰疬。明《慎斋遗书》卷九有:“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③舌疾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六。因痰火邪热循心脾二经上炎所致。症见舌上生疮,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患处吹冰硼散即可。
二 病因1.体表的局限性包块
多因脾弱不运,湿痰结聚于皮下而成。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
2.瘰疬
则是少阳经郁火所结。因肝郁气滞,痰湿凝聚,或因阴虚火旺,感染痨虫,痰火凝结所致。
3.舌疾
则因痰火邪热循心脾二经上炎所致。
三 临床表现1.体表的局限性包块
症见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
2.瘰疬
症见初起多为孤立结节,如豆粒大小,较光滑,可活动,皮色不变,亦不疼痛。病情发展,核块与皮肤粘连,有轻度疼痛,可累累多个串生如珠。
化脓时皮色暗红,肿块变软,脓肿溃后脓液稀薄,夹败絮样物,疮口潜行,久不愈合,易形成窦道。常有低热,盗汗,纳差,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3.舌疾
症见舌上生疮,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
四 辨证施治1.湿痰结聚皮下
证候: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治则:清痰和气为主。主方:开郁清痰丸加味。方药:法半夏、陈皮、醋香附、川芎、苍术、白芷、白术、羌活、当归、桔梗、黄芩、玄参、黄连、石膏、连翘、贝母、枳壳、螵蛸(酒制)、海浮石、青黛、昆布(酒制)、甘草、天花粉。
2.瘰疬
(1)初期证候:瘰疬初起如豆,单个或数个串生,不热不痛,皮色不变,推之能动,舌苔白,脉弦。治则:疏肝养血、理气化痰。主方: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方药:甘草微炙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术、柴胡去苗(逍遥散);半夏汤洗七次,橘红、白茯苓、甘草炙、生姜、乌梅(二陈汤)。
(2)中期证候:瘰疬累累如串珠,皮核相亲,或融合成块,渐感疼痛,推之不移,或液化成脓,按之复指,舌苔薄黄,脉弦数。治则:解郁化痰、托毒透脓。主方:托里消毒散加减。方药:人参、黄芪(盐水拌炒)、当归、川芎、芍药(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3)后期证候:结核溃破,脓水清稀,久则成瘘,经久不愈,低热盗汗,咳嗽,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降火、益气养血。主方:香贝养营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药: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枣(香贝养营汤);熟地、山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六味地黄汤)。
3.舌上生疮
证候: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治则: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方药:川连、竹茹、枳实、半夏、橘红、甘、生姜、茯苓。
外治:三棱针刺破出血。患处吹冰硼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