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
在浙江有一所高校劳动教育已经坚持了60多年,从进校开始,每个同学都要接受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在学校农学院,每个班级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浇水施肥,大家在地里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
这所高校叫浙江农林大学,始建于1958年。据介绍,从建校开始,学校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必修课,锄头等工具的使用,更是当时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至今学校老校区不少的老房子、运动场,也都有学生的参与、建设。
随着时代的变化,浙江农林学生劳动课程的形式也开始转变。2015年,为继续弘扬这一传统,学校在鼓励学生常规劳动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如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组织同学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玉米,播种土豆、油菜等。
浙江农林大学认为,和一般学校相比,涉农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高精尖的技术,更需要了解耕种节气、农作技能,培养对农业情怀。
为此,学校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面积达百亩的学生农作园,并将土地分配给大一、大二农学类专业班级,鼓励同学们在地里种瓜种菜,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菜地、生产劳动。
学校还选育各种果蔬小苗,专门聘请附近农民,指导学生参与施肥、翻整、起垄等。该校农作园技术指导叶志明说,鼓励大学生参加农业劳动,自己动手种植果蔬,不仅让他们见证果蔬种植和生长过程,更能增强从事农业必须的动手能力,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有了属于班集体的菜地,同学们也多了亲近自然、体验农作生活的机会,专业课的老师们也将栽培学、农作学、园艺设施学等课程开设于田间。
为管好菜地,有的按照学号组织同学除草、施肥、浇水,有的每周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到菜园劳动,也有的尝试把种植的蔬菜拿到市场去销售……通过劳动,形成尊重劳动、感恩自然的氛围。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朱军长期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农作劳动。他说,鼓励学生到农作园劳动,不仅同学们劳动热情提高了,同时也学会了劳作的基本技能,增强了他们对农作物的了解。
如今,浙江农林大学近千名大一和大二学生,平时上课的地点在菜园子里,期末考试地点也是在菜园里。每到农作园蔬菜成熟的时候,农学院的“种菜课”考试也就开始了,考试的方式,就是由全体学生对菜地打分,菜园管得好不好、菜种的好不好,甚至同学们的参与度都是打分的依据。
俞丹锋是农学专业的学生,上大学前都没干过农活,但如今干起农活已有模有样。他认为,作为农学专业大学生,从事基本的农业劳动也应该是必修课,通过参加耕种劳动,不仅学到农耕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对农业感情,而且通过集体劳作,还提升了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在加强对学生劳动的教育中,浙江农林大学还连续多年实施学生暑期驻村劳动。学校与金华市各县区、杭州市临安区等地合作,利用暑假选派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学生,利用暑假前往农村开展劳动,每年暑假一开始,学校就会选派一批学生“进驻”到相关县市区的乡镇,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的大学生驻村劳动。
而在驻村期间,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帮助村民设计庭院、调研农村集体经济、指导农户垃圾分类……在与农民们的同劳动、参与村务管理、学习务农技术中,完成、提交实践报告,获得实践学分。
今年即将毕业的陈佳敏,和同学曾先后到金华市黄宅镇7个行政村,跟着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他说,通过驻村劳动,不仅对农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关键的是通过一起劳动,培养起对农民的感情,树立“知农、学农、爱农、志农”的理想信念。
对于组织学生农村基层驻村实习,指导老师叶斌表示,服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鼓励同学们驻村劳动,也帮助了他们在劳动中掌握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方式方法,对于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劳动已是浙江农林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浙江农林的校园里,学生们各种劳动的平台也越来越多,除了到农作园里种菜、暑假驻村劳动等,学校还将拥有3000多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学生们管护,鼓励同学们在课间对绿地管护、给花木施肥、到食堂清洁、参与交通维护等。到秋天,大家则一起挖番薯、割水稻、拔萝卜…在劳动中共享收获。
此外,同学们还可根据参与绿地管护等劳动的时长,申请相应的实践学分。
对于鼓励学生参与种菜等劳动,学校大三学生夏颖君表示,通过参加劳动,了解了不同蔬菜的施肥管理,学习了使用各种农具,滴下的劳动汗水,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收获了友情、果实和团队精神,也在劳动中培养了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
“教育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一直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劳动。他说,鼓励学生劳动,就是想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劳动中去认识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