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诡异的儿童绘本留下哪些教训
2024-03-19 15:51:02
•
来源:
导读 微博话题身边逐渐消失的职业昨日(3月17日)登上热搜。在话题标签的流转中,一众已经被技术化进程吞噬的场景和人物一一浮现,包括货郎、裁...
微博话题“身边逐渐消失的职业”昨日(3月17日)登上热搜。在话题标签的流转中,一众已经被技术化进程吞噬的场景和人物一一浮现,包括货郎、裁缝、赤脚医生、报刊亭老板、公交售票员、电话接线员等等。
上百个答案,也有一个大体的历史分野。一种“消失的职业”是社会尚未工业化情况下的市井分工,还在乡土或农耕社会的框架内,所以这类职业没有一个专有称呼,木匠、裁缝、弹棉花的、修雨伞的、锔缸锔碗的,就是此类。另一种“消失的职业”,则是工业化社会一遍一遍提速和自我刷新中,短暂出现后又被大浪湮灭的职业。它们已是架构进公司制和工厂制大结构中小螺丝,因此被赋予了非常专业甚至带点商务感的名称,比如电话接线员、BP机转接员、底片冲洗员、打字员。
工业化社会是“一整个儿”系统,每个个体遵从的并不是自然时间,而是这个系统里的技术时间。技术的每一次加速,都会对个体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自适能力进行再要求,从而产生淘汰和驱逐。个体能够再适应或转型,就会在这个系统里重获生命形态;不能,则会被技术时间结构流放。无论是消失的职业,还是“35岁退休”的人群,都可看作被技术时间结构流放的结果。
技术的加速与淘汰力量更清楚地体现在宏观统计中。2015年,20世纪末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迎来了修订,894个职业没有跨过21世纪的门槛,从此停留在了早期工业化的时代;347个职业领到了新的“出生证”,见证了大数据及互联网经济带来的万物生长。2022年,职业大典再次进行了修订,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同时首次对97个数字职业进行了标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修订间隔是16年,第二次只有7年。
考虑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整体性的技术加速,下一次修订的时间恐怕会更快到来。“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就像一些网友调侃的,也许自己的职业马上也要消失了。很难评价具体某个职业类型的走向,但可以反过来说,什么类型的职业不会消失?未来暂时不会消失的职业一定是严丝合缝贴合技术加速主义规律的类型。首先必须是人机合一岗位,即能与人工智能高度合作的岗位。第二是在数据处理、集合、流转、分发上富有高效率的岗位,无论这个数据是哪种类型的数据,这种“处理”是何种意义上的处理,只要效率高于同业。“数据处理效率”可以看作一个通用的标准,几乎可以用来判别未来所有类型的职业竞争。
当然,这只是一个对我辈普罗大众的概述。光明网评论员曾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表达,要注意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产品),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艺术家、哲学家或小众创意性群体等职业,这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人”群。这样的“一点点”,似有可能超越于技术时间结构之上。在一个持续加速的年代,希望他们能给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