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大学生活 >

古代名人故事励志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名人故事励志故事,古代名人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名人故事...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名人故事励志故事,古代名人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名人故事 篇1

  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程门立雪

  宋朝时,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他拜程颐为老师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一个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守门的告诉他们,程老夫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寒风打在他们脸上,两人都冷得发抖,可他们还是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他们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古代名人故事 篇2

  姬侨不毁乡校

  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古代名人故事 篇3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 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 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 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 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 他十两金子!”多狂啊。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 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 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 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 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 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 才实学的诗人。 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

  古代名人故事 篇4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古代名人故事 篇5

  慎到 众人逐兔

  慎到曾写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一百个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啊。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就是唐尧这样的圣王也没办法解决,何况一般的群众呢?

  成群的兔子堆在市场上,行路的人都不去看它们一眼,这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得到兔子,而是由于这些兔子已经有主儿了。所有权已经确定下来了,有的人虽然品性粗野也不会再去争执了。所以统治天下和国家,就在于定名分罢了。

  古代名人故事 篇6

  申不害 徇私谋官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他曾对韩昭侯说:“法者,见功而行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然而,《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有说其虚伪投机的;亦有说其推行“法治”不坚决的,但从申不害重“术”和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他对韩昭侯的一次试探,正是韩昭侯对“徇私谋官”的严正态度,使申不害看到韩昭侯真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从而坚定了助其变法革新的决心。

  古代名人故事 篇7

  大年一到,大红春联便贴到了各家各户的门上,浓浓的年味里,溢满了人们的祈愿和祝福。透过历史长廊看去,古代一些妙趣春联,颇具智慧,给人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清代画家郑板桥心地善良,经常帮助穷人。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散步,走着走着,看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一看,马上跑回家,扛着一袋米,提着一包衣服,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原来,这家住着一个穷书生。书生笑着接过郑板桥送来的东西,郑板桥和朋友就走了。朋友问郑板桥,怎么知道他家缺少衣服和食物?郑板桥回答,因为他家的春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缺一少十”即“缺衣少食”。朋友恍然大悟。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从山东老家移居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春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并不生气,又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再贴出去。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王夫人很是着急,王羲之微微一笑,提笔又是一副春联。这次,王羲之让家人先将春联剪去一截,只把上半截张贴于门上。上半截春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到了夜里,果然又有人来偷,可那人借灯火一看,见这副对联很不吉利,只好叹了口气,趁夜色溜走了。大年初一天刚亮,王羲之即将昨天剪下的半截春联贴出去,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齐声喝彩,拍手称妙。

  明代大学士解缙,从小就是写对联的高手。有一年春节,父亲让他写副春联。解缙家对门恰巧是大户人家的一片竹林,于是他就题写了“门对千枝竹,家藏万卷书”。可春联刚一贴出去,就把竹林的主人惹怒了。林子的主人想:“这不是成心拿我作比较吗?说我们家是外强中干的竹子,你们家饱藏的都是诗书。”于是,吩咐下人把这片竹林给砍了。解缙一看,马上回家拿了两小块红纸,各写一个“短”和“长”,春联就变成“门对千枝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这下,竹林的主人更来气了,立马叫人把这片竹林连根刨掉。解缙拍了拍脑瓜,又拿了两小块红纸,分别写了“无”和“有”字,这样春联就成了“门对千枝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清代宁波著名老中医范文甫,过年时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分别贴在了自家的两扇门上。一副是“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是“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说些对自己吉祥的话,但这位老中医,在新岁之际,不求自己富贵康宁,却一反世情常态,虔诚地去祝福别人,令人敬仰。

  古代名人故事 篇8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从缴获袁绍的文件堆中,发现许昌守城官兵和前线军中将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

  对此,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十分气愤,纷纷要求惩治这些存心叛逆之徒。

  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他说; "袁绍当初那么强大,官渡之战我军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怀疑,何况别人呢?"

  这样一来,原来私通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忠实于曹操,原来心存观望的人也甘愿效忠曹操。

  曹操团结了文武群臣,终于力挫群雄,统一了北方。

  古代名人故事 篇9

  据宋人赵善璩《自警录》记载: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在上朝时,有人竟然在朝房帘内指着他说: "这个人也配当参政吗?"吕蒙正没有理睬这种轻蔑的挑衅,好象没听见一样走了过去。随同吕蒙正一同上朝的同僚替他气不过,要派人去查问那人的姓名官职。吕蒙正连忙制止,说道: "这—德育名人小故事

  样的小事何必穷究?不问,也没有什么损害。反之,若一知道他的姓名,终身不能相忘,而这位朝士也因此心里惴惴不安,彼此心存芥蒂,所以知其姓名,不如不知。"

  吕蒙正博大的胸襟,能够容人让事的精神确实令人称赞。古人云"量宽得人"。那朝士隔帘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当然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但吕蒙正宽厚待人,不追不问,自然赢得人们的尊敬。就是这位朝士知此情景,也会觉得理亏自惭,由不敬而折服。

  古代名人故事 篇10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故事 篇11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shou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 (或曰"两袖清风" )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古代名人故事 篇12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古代名人故事 篇13

  李五,原名李英,字俊育,明代泉州晋江凤池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五,故俗称李五。李五是宣德年间福建著名的慈善家。他自小便随兄长经商,成年后继承家中产业,成为“富贾泉郡”的名人。据《泉州府志》载,李五虽家资巨富,为人却性情温和,好义乐施。遇有衣食不足者,李五常周济以钱粮。故而李五家乡的人都尊李五为“义长者”。李五曾多次为家乡泉州的建设慷慨解囊,由他出资兴建的庙宇、桥梁,很多至今尚存。

  宁波古代名人小故事

  李五靠生产、贩卖蔗糖致富。有一年榨季过后,李五将大量的蔗糖储藏在仓库中,正待择日外运出售,忽逢暴雨。连日的大雨把一座仓库冲塌。数日后,当李五清理废墟时,偶然发现一部分黑糖因被泥土覆盖而未被雨水溶解,然而糖的颜色却由黑变白,品其滋味,觉得比黑糖更为甘甜。于是此后,李五便在制糖的过程中加入一道覆盖黄土的工序,以此法制出的白糖,口感明显胜过黑糖。李五的生意因此日益兴隆。时人以李五的家乡命名这种糖,这便是著名的“凤池糖”。

  随着凤池糖声名远播,李五的生意也从福建做到了江西、浙江等地。明正统九年(1444年),李五贩糖至浙江宁波。一天,李五听闻鄞县买糖者突然增多,便调运大批凤池糖至当地销售。但是,当李五来到鄞县后却得知,此处正瘟疫肆虐,百姓盛传惟服用泉州产的凤池糖才可治病,故而购者日众,一时间糖价猛涨,凤池糖成为当地奇货。然而“商机”并未使李五的良知泯没。为了让无钱买糖的穷人也得到及时的救治,李五当即决定为民舍糖。人们闻讯后蜂拥而至,纷纷前来求糖。李五见需者太多,便索性在当地交通便利之处找到一口水井,每天将糖倒入井中,任民众自取服用。不久之后,瘟疫果然被根除,鄞县因李五施糖而重享安宁。

  李五的善行虽然少见经传,却写入民心。为了纪念慈善家李五,鄞县的人们世世代代将李五舍糖的那口井称为“李五恩公井”,直至今日,此井仍存。

  古代名人故事 篇14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 篇15

  书生刘理顺,明朝人,少年时家贫,欲赴京应考,莫奈无路费,于是在一富翁家中任教,赚取路费。员外见刘理顺博学多才,教学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选一名聪明伶俐的侍女,照顾刘理顺的饮食起居,晚上齐宿一房,其意是赠送与刘理顺为妻。

  刘理顺日间教员外的儿子读书,夜间自修学习,经过三年苦读,学业大进,适逢考期,于是辞别员外,赴京考试。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