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大学生活 >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怎么写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怎么写,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怎么写,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篇1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篇2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篇3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 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篇4

  一.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二.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三.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