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大学生活 >

折线统计图优质课教案人教版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折线统计图优质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折线统计图优质课教案人教版,《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并借助此情景让学生认识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数和人口负增长这些专业词语。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人口老龄化情景教学以及联系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并关注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学习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先后认识了那几种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中你认识了哪几种?

  师:如果把我们所学的相关知识梳理一下,这个位置可能是什么?(师指ppt)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如果有单式折线统计图,它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它自身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

  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看摄影展吗?

  (喜欢)老师也特别的喜欢,有一组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们一起看……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老人)

  师:因为我们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次摄影展的主题就是关于老年人。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老龄化吗?

  生: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100

  师: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

  师:我们怎么知道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据变化呢?

  生:做调查

  师:上海的小朋友就搜集到了一些数据并把它们进行了整理,(PPT)你认识这两幅图吗?(板书:搜集

  整理)

  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生:看标题知内容不同

  生:出生人口数增长幅度大

  死亡人口数增长幅度小

  生: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呈上升趋势

  生:两幅图的横轴和纵轴相同

  师:你能观图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2002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是多少?2002年上海的死亡人口数是多少?(这两问题学生很快都回答出来而且答案一致)

  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最大?(学生回答的慢也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了呢?这个问题你回答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需要上看一眼下看一下对比数据,有些麻烦。(引起认识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寻找方法)

  师:有什么解决办法让我们看起来简便吗?

  生:可以合并

  师:以前有过这样的学习经验吗?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找出类似的方法叫做类推。它满足合并的条件吗?

  生:满足,横轴和纵轴一样

  师:同学们会自己合并吗?请同学们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负责收集原始数据,一位同学负责画图。

  同位合作画图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幅图进行展示

  A没有标题

  师:你有什么建议吗?

  B没有图例

  师:你能看清楚这幅图表示的信息吗?

  生:缺少图例

  师:如果想要清楚的表示两种不同的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图例呢?

  生:用不同线段区分

  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C

  出示一幅完整的统计图

  有标题

  有图例

  师总结:我们合并出的这幅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PPT演示)若想画一幅完整的统计图我们首先标题完整

  标清图例……

  师:现在再看哪一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距最大?(2003年)你有什么感觉?(方便,快)

  师:(出示复式

  和两幅单式)那对比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便于比较两组数据

  师总结并板书:并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

  师:仔细观图,你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PPT)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发言卡的方式讨论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整体都呈上升趋势

  出生人口数上升明显,死亡人口数上升不明显

  从部分看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数据是不稳定的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小于死亡人口数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数据差距逐渐缩小

  师:从专业的角度讲,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差距叫做人口自然增长数,图中出生人口数比死亡人口数少时,这是人口负增长现象,所以上海的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从19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了。

  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发现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越来越小,这样的信息我们在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能发现吗?

  师: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就是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板书邮电,再次强化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再结合全国的数据统计表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生:差距都是越来越小

  师:那我们预测一下未来几十年中,我们全国也有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

  通过分析判断

  推断结论(板书)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达到未雨绸缪。(回顾整个制作到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图预测未来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收获提升

  师:关于复试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啊?

  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服务与我们的生产,方便我们的生活。

  2.标题可能是什么,会分析。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有什么打算?

  少进日产或不进日产的,发扬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谈收获

  实践作业

  把自己的语数英成绩做成复试折线统计图,方便今后的学习。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15年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15年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

  师: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