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优秀课件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咏怀古迹其三优秀课件,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学生自由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2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珮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点拨之六】“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
八、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