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鼓吹“18岁后就得抗衰”?医美项目“盯”上年轻人
2023-12-07 22:12:00
•
来源:
导读 随着医美行业的火爆,不少年轻人愿意为美买单。然而,为抢占市场扩展客流,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大肆贩卖容貌焦虑、年龄焦虑,鼓吹抗衰越早...
随着医美行业的火爆,不少年轻人愿意为美买单。然而,为抢占市场扩展客流,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大肆贩卖容貌焦虑、年龄焦虑,鼓吹“抗衰越早越好”“18岁之后就要抗衰”,引得求美心切的年轻人盲目做医美,忽视了其真实需求。
刚20多岁就被建议“必须抗衰老”
“各种App都在给我推送抗衰项目的医美广告,宣称‘越早抗衰越好’。”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研究生林雅近日表示,刚20出头的年纪,明明还很年轻,但按照医美广告中的说法,竟然已经到了“必须抗衰抗老”的时候了。这样的广告看多了,不免让人感到焦虑。
林雅所吐槽的,正是医美抗衰抗老项目“盯”上年轻人的普遍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当下很多医美机构打着这样的广告:“25岁抗初老有点晚,人18岁之后就开始衰老,抗初老越早越好”“从20岁开始,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就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肌肤进入自然老化的阶段”等等。
随着医美行业的火爆,不少年轻人愿意为美买单。《中国医美行业2023年度洞悉报告》显示,受访的医美潜在消费人群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75%;25岁以下人群中,29%计划在2023年增加医美开支或尝试更多项目。在此背景下,不少商家将目光放在年轻人身上。然而,为抢占市场扩展客流,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大肆贩卖容貌焦虑、年龄焦虑,鼓吹“抗衰越早越好”“18岁之后就要抗衰”,引得求美心切的年轻人盲目做医美,忽视了其真实需求。
广告宣传“抗初老”“抗衰要趁早”
近日,记者向几家医疗美容机构咨询“20岁出头做什么项目能够保持皮肤白嫩”,多家机构推荐抗衰项目:有的推荐热玛吉;有的推荐超声炮,并称“这款是最火爆的”;只有一家告诉记者“20岁出头暂时无须做医美抗衰项目,建议平时做好护肤”“医美方面可以考虑做一些基础的嫩肤和注射补水项目,过四五年再进行抗衰”。
通过搜索一些医疗美容广告发现,有许多广告宣传“抗初老”“抗衰要趁早”,大部分产品对“抗初老”的定义是20岁到25岁,有的甚至低至18岁。有的广告称“虽然建议25岁抗初老,但对于抗初老的年纪,医学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后以一些常见且宽泛的皮肤状态来定义“初老”:“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可以把抗初老提上日程:素颜时,脸部毛孔粗大、干燥暗沉、没有光泽;胶原蛋白流失,皮肤摸起来松弛、没有弹性;做比较大的表情时,有鱼尾纹、抬头纹、眉间纹等。”
不少受访者认为这种宣传存在问题。“罗列的这些症状,普通人基本上都有,就算没有,在这种暗示下,也会感觉自己有。20多岁就采取大项目抗衰,那么30岁、40岁怎么办呢?有黑眼圈应该早睡觉、健康饮食,调整生活状态,而不是去打‘熊猫针’(一种解决眼周色素暗沉、眼周填充的医美项目)、做各种眼周抗衰项目。”山东的王女士说。
“20多岁的年轻人过度抗衰是不可取的,人的衰老是由端粒决定的,在年轻的时候本身不存在衰老的问题。现在一些年轻人抗衰主要是在医美机构的忽悠下、对衰老抵触进而产生焦虑情绪,过度抗衰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山东省枣庄市某三甲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女士说。
低价吸引年轻顾客多重话术诱人下单
采访发现,除了用“抗初老越早越好”诱导年轻人消费外,还有一些医美机构打出“低价”“超低价”吸引年轻人走进美容院。
近日在社交平台、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医美”“低价”“贩卖焦虑”等关键词多重检索发现,不少年轻人被低价医美项目吸引,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例如,一消费者投诉称,店家在某购物平台发布低价套餐引流,用团购链接“钓鱼”。该消费者被店家在平台上显示的低价吸引,到店后,主管称“暂时没有可以提供服务的美容师”,未提供消费者所购买的服务,却向其推销各种其他医美项目。
“办卡充值的起步价是5000元,店家告诉我当天办卡价格划算,可以冲抵当天的消费1080元,并额外赠送项目。倘若我选择不办卡,就不可以享受优惠价格,只能以原价买单。最终,我头脑一热,在诱导下办了卡。”该消费者说,“现在很后悔,商家通过低价引流的手段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再诱导我充值。”
“医美机构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后,变相要求加钱、升单的行为有欺诈、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之嫌,表面上让利给消费者,实际中可能存在隐性收费或者线下推销等,提升客单价、增加收入。”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中臣说。
医美广告不得对效果作保证或承诺
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规定,医美不得以广告形式对其诊疗效果作保证或承诺。不加说明地宣传“抗初老”,容易被理解为在项目实施与既定效果之间画了等号,属于违规行为。但整治的困难也不容低估。有的美容机构会对客户进行一对一推销,不仅外人无从取证,而且事后当事人也可否认。在网上“种草”贩卖容貌焦虑,通常伪装成与机构无关的“个人体验”,不深究就难以知晓其与医美机构暗通款曲。
由此看来,细化全过程监管,才能避免误导式宣传“见缝插嘴”。摆在台面上的承诺、发布公共场所的广告等,或许还不算太夸张,但暗地里跟消费者口头宣扬的内容,就可能十分离谱。这些项目最初标出的价格很低,但消费者一旦上钩,种种升单套路就会接踵而至。也就是说,每个服务环节都可能存在贩卖焦虑和鼓动消费的话术陷阱。
要加强科普畅通举报维权途径
当下的信息化时代,相关权威部门如果能对消费者强化引导和帮助,可起到对冲误导和减轻焦虑的作用。担心、焦虑等,是很难抵御的情绪,并且贩卖焦虑的套路经过长期谋划,在强大的话术攻势下,平时很理性的人也可能一时出错。对于消费者的类似心理弱点,既要强化知识普及和话术揭露,更要畅通举报维权途径,若时机成熟,不妨专门针对医美推出消费“后悔权”,让消费者有冷静和纠错的机会。
亮眼的统计数据、日益增多的各类美容机构、庞大的消费群体等,无不预示着医美是一个前景十分光明的行业。但巨大的医美需求与频现的医美乱象之间形成鲜明反差,让人想美容却不敢、已接受服务又感到后悔。让消费者能够安心地变美,已成社会的一大期盼。整治医美乱象,则应从整治贩卖焦虑开始,对于“18岁就得抗衰”式鼓吹,更应该一发现就严管,进而斩断误导宣传向行动发展的链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