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气候崩溃”,世界还能做些什么
2023-12-05 07:12:01
•
来源:
导读 南极冰川这位‘沉睡的巨人’正在醒来,世界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第28届气候变化大会(COP28)召开之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专...
“南极冰川这位‘沉睡的巨人’正在醒来,世界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第28届气候变化大会(COP28)召开之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专程去到南极洲,在目睹了气候变化对这块冰雪大陆的影响后发出严重警告。
“世界领导人必须打破全球变暖恶性循环。”“各国代表应帮助世界避免‘气候崩溃’。”
当前,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大家都在期待,这场为期近半个月的大会,能够进一步夯实环保共识。
(一)
毫无疑问,当下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幸福正快速进入某种危机状态。 在2023年夏秋季,北半球遭遇了一次极端的高温时期,海洋和陆地普遍出现了异常持续升温。 2023年6-10月全球平均温度较1991—2020年同期平均温度偏高0.57℃,其中8月与9月较历史平均温度分别偏高0.62℃和0.69℃,较2016年创下的纪录高出0.22℃和0.39℃。 根据欧洲联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监测数据,2023年11月17日和18日,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平均水平分别高2.07℃和2.06℃,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单日平均气温升幅首次突破2摄氏度。 从全球最热一天,到最热夏秋季,2023年被“最热”不断刷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时隔七年卷土重来的厄尔尼诺也在为高温“助力”。连续打破历史纪录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引发了人们对即将来临的2023/24年冬季全球气温趋势的广泛关注。 而受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和累积热量的推动,过去八年已确定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出现,对所有适居大陆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国际移民组织表示,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因天气相关灾害引发的流离失所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180万人。若不及早采取协调一致的气候和发展行动,到2050年,将有超过2.16亿人成为“国内气候移民”。 严峻形势之下,不少人发出锥心之问:气候危机面前,人类还能做些什么?(二)
1992年5月9日,世界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奠定了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法律基础。根据公约,从1995年起,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并规划行动。 目前在迪拜召开的COP28,无疑是一次国际气候治理领域的盛会。这场大会以“团结、行动、落实”为主题,体现了团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愿望。 在本次大会上,一项重要议题正是“全球盘点”,各缔约方将对落实《巴黎协定》关键条款的进展与差距进行审查,以检视2015年以来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进展,并制定下一轮目标。这将是第一张官方“成绩单”,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要阶段性意义。 另一项重要议题,在缔约方会议的第一天就已经完成。来自160多个国家的代表全体无异议通过正式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动议,出资4亿美元对处于气候变化影响前沿的发展中国家作出支持。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本届气候变化大会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也“带给世界真正需要的好消息”。 总体而言,与气候危机的程度相比,当前国际社会开展气候行动的规模还微不足道,但“未来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某种程度上,COP28是一个决定性时刻,将见证人类是否可以将气候计划转化为更具雄心的行动,从而扭转气候危机。 人类能够改变未来吗?答案或许藏在历史的细节之中。(三)
回顾过往2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场内场外都上演了极其丰富的情节,在国际舆论场流传一时。 2021年11月8日COP26召开前夕,图瓦卢外交部长站在齐膝深的海水里拍摄视频喊话各国,“我们正在下沉,再不拯救气候,国家就没了。”这个国家最高点,仅为海拔4.5米。 2021年11月11日,萨摩亚代表布里安娜·弗鲁安带着一包土壤走上讲台,呼吁各国采取更紧急行动,拯救那些在海平面上升中沉没的国家。 再往前看,2009年12月13日的新闻记载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气候问题代表弗里的一段话,“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 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COP13大会延期一天,直到深夜依然迟迟没有进展,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满脸失望与哀伤,大会主持人、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泪流满面。 这些故事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气候危机之迫近,也向世界传递出各国在气候谈判中存在的巨大分歧。 尽管如此,甚至它们可能关乎巨大的“阴谋”和“斗争”,但仍然只是每届气候大会的小小花絮。各国在多个主题上虽有激烈谈判,甚至争锋,但合作仍是国际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色调。(四)
合作体现在全球的一致行动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建立起“将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全球目标,并引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发达国家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目前,联合国197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入该公约,使之成为有史以来国际社会最成功的协议之一。 在此基础上,1997年,COP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全球减排制定具体规划,要求所有发达国家行动起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到2012年比1990年低5.2%。该协议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尽管此后遭遇美国和加拿大的先后退出,但是依然有全球192个缔约方加入,依然是全球的共同行动。 为筹划《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到期后的气候行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P15召开,这次“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吸引了全球1.2万人参会。彼时,气候变化否定论者和相关团体对气候科学家展开了疯狂攻击。会议期间,哥本哈根天气糟糕,会议组织混乱不堪,会场内部争吵不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任濒临崩溃。但即使如此,各国依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展现出国际社会弥合政治制度与发展阶段分歧、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努力。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COP21开幕时,各国领导人携手走上街头,坚定表达对气候行动的支持。国际社会提出“自主贡献”的创新思路,184个国家提交了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和承诺,覆盖全球超过95%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达成了《巴黎协定》。该协定共有194个国家代表签字,各国共同承诺“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 尽管此后气候行动经历了美国退出又加入的反复,但国际社会坚决表示不会因此停止实施协定,也不会为某个国家的要求而重新谈判。(五)
在应对气候危机上,国际社会表现出罕见的团结,充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责任感;同时也在塑造全球政治-经济-科学-企业合作新格局,让气候领域的相关合作,有望成为全球应对环境危机的典范。 2023年11月14日,中美元首会晤在美国旧金山举行,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这是继2013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之后,两国发布的又一份以气候为主题的联合声明,也被解读为中美关系缓和的风向标。 根据《巴黎协定》,所有缔约方必须做出本国自主贡献承诺目标,并确保实施;国际社会将定期盘点,并要求各国进一步更新承诺目标,每隔5年进行一次循环,整个过程采取“棘齿机制”,以此推动气候行动。截至目前,《巴黎协定》所有缔约方都至少发布了首份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并且大多数国家已通报了新的承诺目标。 尽管过去三年全球深受新冠疫情影响,但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2022年埃及沙姆沙耶赫气候大会,均顺利举行。全球依然围绕气候目标、甲烷等非二气体减排、损失和损害基金、绿色金融、公正转型、青年行动等推进对话与合作。这都是必要的积极信号。(六)
应对气候危机,人类社会仍在一步一步向前。尽管这样的步伐还太慢太艰难,但每一次达成的成果都非常可贵。 相信在COP28大会之上,还会涌现很多故事,但是在气候危机时代,信心与合作理当成为全球主基调。 如何让这场气候方面的共同努力,少一些自私自利的短期盘算,多一些命运与共的长远目光,关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谁都不能逃避和推诿。而这,也是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比黄金更宝贵的财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