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要闻 >

换一家医院拍一次CT,医检互认难在哪?

导读 拿着一家医院的检查报告,换一家医院就诊,即便是看同一种病,常常还需要把相同项目的检查再做一遍。这样的就诊经历,不少患者都遇到过。检...

拿着一家医院的检查报告,换一家医院就诊,即便是看同一种病,常常还需要把相同项目的检查再做一遍。这样的就诊经历,不少患者都遇到过。检查检验结果不互认,既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又降低了全社会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这样看起来实在不划算的事情,引发患者疑惑,“都是机器出的结果,为啥不互认”?

不同医院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不认可,这一现象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也先后多次出台举措,推进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2年3月1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制定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极探索经验、创新机制,目前全国已有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然而在一些地方,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与群众的期待有着不小差距。那么,这项便民利民之举,推进的难点堵点在哪儿?

医检互认的前提,是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当下,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操作者的水平、患者检查时的特定状态等都会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为了避免出现诊断误差、意外甚至引发事故纠纷,一些医院和医生更倾向于“以本院结果为准”。不少地方也在明确检查检验互认项目清单的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了医生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取消药品加成、控制药占比,一些医院变“以药养医”为“以检养医”,依靠各项检查检验增加收入,缺少推进医检互认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当前,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存储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如果没有统一高效的共享平台和协调机制,医检高质量互认就很难扎实推进。

打通医检互认的梗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更多患者尽快看到切实的改进、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完善基础建设,夯实“能认”的基石。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域、层级之间差别大。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补足软硬件短板,保障不同医院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安全有效,才能让医生放心地使用其他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作为诊疗依据。

打破数据壁垒,降低“愿认”的门槛。近年来,已有许多地方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搭建智能平台,将CT影像等检查检验信息上传、存储,医生得到授权后可以方便调阅,更加直观、准确、快速地分析诊断疾病。加强信息化建设,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才有现实路径。

明晰权责,强化正向激励,消除“不敢认”的后顾之忧。此前,《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鼓励将医务人员分析判读检查检验结果、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分配的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法律规章,细化各方权责边界,平衡好医生自由裁量和规则硬性约束,才能在推进医检互认的过程中更好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国家卫健委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的二级公立医院要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期待各方锚定目标,持续克难攻坚、探索创新,推动不同区域、不同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能认、愿认、敢认”,用心用情用力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