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感冒!这份预防指南请收好→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危害更为严重。
一、什么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或A、B、C、D)四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可分为多种亚型。目前,发现的HA和NA分别有18个(H1-18)和11个(N1-11)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宿主众多,除感染人外,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如禽类、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乙型流感病毒根据HA基因型分为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既往多个流行季在人群中交替流行或混合流行。2020年3月至今,全球几乎未再监测到自然流行的乙型Yamagata系流感病毒株,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系。
图源:网络
二、得了流感有什么症状?
流感感染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大多于发病3~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中继发性细菌性肺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常人多见。
图源:腾讯医典
三、流感的传播途径
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每年流感流行株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之前通过自然感染或者免疫接种形成的抗体难以有效中和,因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罹患流感风险更高。
流感病毒常见潜伏期为1~4天,多为2天,流感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2天即可排出病毒,感染者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均具有传染性。
图源:网络
流感在我国南北方地区一般均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感高发流行,南方地区往往还会在夏季出现高发流行,既往引起夏季流行的主要为A(H3N2)亚型季节性流感病毒。
四、流感的预防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包括:
1.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2. 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4.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
5. 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
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如发现病情进行性加重,则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