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季交替 马来西亚留学高温初体验
多年的异国生活,让人早已适应了一个人的旅途。凌晨的归国航班,独自一人走下飞机,抬头四顾,北京的夜晚依旧如记忆中那般模样,然而耳边的凛冽寒风,让我不自禁想起2014年的那个冬天,一个决定,开启了改变我一生的留学之路。
我在2014年只身来到马来西亚,开启了为期五年的求学征程。新的旅途新的国家,总是让人产生向往之情,回忆起飞机落地之时、初次踏上马来西亚土地迎面而来的湿热空气,那种新鲜的感受还历历在目。
马来西亚曾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崛起之国,它于1957年脱离英国海外殖民地身份,并在1963年宣布独立。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它由马来亚、沙巴、砂拉越与新加坡共同组成。马来西亚的种族构成也十分复杂,其人口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部分构成。
提到马来西亚的民族,便绕不开马来西亚的华人。自1840年以来,就陆续有华人迁移到这片土地。由于动乱,老一辈的华人被迫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来到了马来西亚,他们扎根在这里,结婚、生子、成家、拼搏……一代又一代地生活、繁衍,构成了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圈。和马来文化、印度文化一起,交织起马来西亚当今的多元文化。
马来西亚有着显著的人种划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聚集地,它们分布在不同的街头、巷道,以及各式各样的店铺中,人们说着迥然不同的语言,售卖着各具特色的服装,有伊斯兰长裙长袍,有印尼传统纱笼,还有印度裹裙和宽松窄脚裤,也有具有现代特征的衬衫、短裤,等等。
除了多元化的种族文化之外,马来西亚和中国气候环境的差异,也是我来到这里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我自小生长在北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大汉。对我而言,一年四季中最难熬的就是夏季,那种潮湿闷热的天气总是让我十分难受。可能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来到马来西亚之后,这里炎热的热带雨林气候横行,人们很难在白天进行户外运动,长此以往,这里常年湿热的环境竟然使我有些想念国内的寒风与冰雪。
“享受”当地的衣食住行与异国风光
回想起我初到马来西亚时候的感受,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学校。因为就读的学校远离城市,我得以见识到成片的森林,它们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环绕着学校与城镇。这里并没有高耸林立的现代建筑,也没有曲折环绕的立交桥,而是处处散发着自然的气息,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然而美丽的异国风光并不能缓解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来到这里的第一年,我经常会在深夜里想家,想要回家。
对于留学生来说,尝试去适应当地的生活是一个必然也是必须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日常生活中渐渐适应了这里湿热的气候,像当地人一样穿着T恤衫与短裤,脚蹬凉鞋或人字拖,走在路上可以完美“卧底”在当地人群之中。但是如果要在室内上课的话,我还需要随身带一件外套,因为在马来西亚的当地生活有一个独到之处,室内13℃,室外30℃,在室内,冷风总是不要钱似的吹。
除了穿衣问题外,对于留学生而言,适应这里的饮食文化也颇为艰难。马来食物偏向辛辣、油腻,就算是当地的华人老板卖的食物也是偏闽南、广东口味,这些让我这个吃惯了大葱、大蒜的北方人很不适应。于是不得已,我只能经常去一些东北华人开的店铺觅食,这也导致了我在吃上的开销大大增加。
作为一个留学生,旅行也是留学生涯中领略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异国的旅途中,我们会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而更加充实自己,丰富人生阅历。随着留学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渐渐地在马国的各地,留下了越来越多的足迹。
五年时间,对于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然而,从19岁到24岁,却是我最宝贵的一段青春。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就如同一场奇妙旅行,有些事情匆匆经历,有些事情记忆犹新。我曾经见识过仙本碧蓝深邃大海深处的美丽风光,也曾经用脚步丈量郑和下西洋时在马六甲海峡留下的足迹,也手捧过兰卡威海滩上晶莹、细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的砂砾,还踏足过高山之上云雾缭绕的云顶赌场。
细细数来,马国的风景名胜,我仍然有很多处没有去过,可惜,有的景色现在不看,可能一辈子也看不到了。
“潇洒”过后的打工生活
随着旅行次数增加,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然而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我的生活费开始大幅度变少。当然,马来西亚相比起国内的高消费水平也是我意料之外的一个原因,再加上我在高中时期养成的消费习惯,久而久之,为了维持日常开销,我不得不将打工和兼职提上日程。
其实对于每个留学生而言,或多或少都面临过囊中羞涩的尴尬情况,这个时候最常见的选择就是去打零工赚点外快了。我曾经在一家茶餐厅打过工,餐厅的老板是第三代华侨,在工作之余,他经常对我提起华人在马来西亚崛起的风霜历程。马来西亚排华、抵制华语教育、民族矛盾、不平等的法令、二等公民等字眼经常出现在老板的故事里,这些也都是马来华人真切经历过的历史,但是,即使是面对不公的待遇、受限的环境,他们仍然渐渐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扎下了根,在并不广袤的马来西亚争取到了一席之地。
在打工时,我时常能感觉出老板对现在生意状态的不满,他想要把店开的更大,做得更好。我想,这大概是这里华人的共性:刻苦耐劳、奋发图强。这些华人骨子里刻下的基因使得他们比起其他民族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但这也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华人在异国他乡总是受到排挤,甚至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他们更懂得团结的道理,这或许就是为何在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城、唐人街的原因吧。
也正因为此,这段打工经历带给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当面对华人与马来之间的关系时的那种复杂心情,让人难以释怀。
学习才是留学“主格调”
然而不管如何,生活仍要继续下去。看着身边的人忙忙碌碌走走停停,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其实留学的这条道路,本来就是一条孤独的路,因为同学大多都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未来他们也会分别前往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我们之间的相处,也注定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交集,如昙花一现,不管是好的坏的终将成为过去。
因为每个人的课程不同,学习进度也各有差异,这使我有种错觉:我在每个学期里的每一门课仿佛都是面对着不同的面孔,而我在来到马来西亚的第一年就认识并且现在还可以一起上课读书的朋友几乎不存在 了。
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当地的马来西亚华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身旁的马来西亚华人同学很多人从小就学习、掌握、使用着三门语言—中文、英文、马来文,他们学习成绩都十分优秀,并且学习努力、刻苦、从不放弃,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身为外国人的我也十分友善,直到今天我仍然与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wechat保持联 系。
回不了家的“年滋味”
我在马来西亚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虽然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星期的时间回国探亲,但是大部分时候,我的生活都是与国内脱轨的状态。2018年的冬天,等我收到一位老朋友从远方遥寄春节祝福时,才惊觉新的一年,又是春节将至了。
细数我在马国度过的春节,已经有四个了。虽然每逢华人新年,学校都会给放一个星期的假,但是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一大堆事情牵绊住我回家的脚步,例如没完成的论文、即将到来的演讲、拥堵不堪的春运、价格高昂的机票,还有好多零零碎碎杂七杂八的事情。
然而在马国槟城度过的中国新年,却让我印象深刻。槟城的建筑风格更贴近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外滩老建筑,在那里我见识到了海外春节盛大繁荣的热闹景象,爆竹、灯笼、舞狮、春联、水饺⋯⋯每个在国内有的传统新年元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经历过这一场熟悉却又令人怀念的盛大典礼之后,我感慨道,相比国内近几年来寡淡的年味,这些海外华胞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而每到这个时候,我也会在心中告诉自己:旧的一年结束了,不管遇到什么挫折,新的一年我都要坚定的走下去。不过今年,我大概可以回家过年了。但过年回家的好消息并没有冲淡我对家乡的想念,我的心思随着毕业的临近反而越来越急切起来。想到父母在电话里问起过我毕业后的打算,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毕业回国吧。意料之中的,我等来的不是父母关于为什么回国不留在这里的询问,而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