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
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面试学生时感慨:学霸难道就只做模具打造出的家具吗?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2018年上半年去上海面试学生时的感叹: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也隐隐有遗憾: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包括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
但是:只会按“引经据典”的套路出牌,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如一个学生,一上来就“子曰”,面试老师打断他,并告诉他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他却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面试老师说,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她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提出这种问题,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几乎要哭了出来。
最令面试老师吃惊的是,问他们,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真的是从来没有想过吗?其实,小时候是想过,但上学之后就再也不会被提起,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上课听讲,回家做作业,上辅导班,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至于孩子的兴趣是什么,长大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人关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关心。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只关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考上北大以后怎样?这些年,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个个天资聪慧,勤奋刻苦,一路过关斩将,从未失手,是其他人艳羡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科学佐证: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北大40%的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老师,上北大或哈佛是他们从小树立的目标。但如愿以偿时,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象力。
其实,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肩负了一个独特的使命,这是独立的个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建议: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先列一个负面清单。
·每个人都应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建议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业有多么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独处,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空间,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
·有人说,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那该怎么办?一个好办法是试错。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去掉那些不喜欢的事情。给自己列一个负面清单,不要害怕失败。
·人生不仅是一段生命,还应当是一段有质量的生命。判断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质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有质量的生命。